《荷塘月色》的孤独美

发布时间:2016-3-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但究竟美在哪里?历来莫衷一是,有的说美在意境,有的说美在思想,有的说美在感情,我认为它美在孤独。

    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历来教学是把它看作文眼的,可没有人想过,朱先生这句话在语法上是不通的,“心里”和“宁静”是不能搭配的,只有环境才能和宁静搭配。像这样的反语法的句子后面还有,如“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远山”也不可能“大意”,只有人大意,朱先生在这里用的“大意”大概是段落大意的“大意”,是指月色中远山的大致轮廓。因此,朱先生在这里用词追求的是修辞效果,心里颇不宁静,他是希望追求一片宁静的环境。他为什么颇不宁静呢?过去我们过多地关注政治环境--大革命的失败,有这一因素,政治环境对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会有影响,作为阴影,它会投射到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上,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因素。1927年前后的朱自清,对政治还不是那么太关心,翻看朱自清作品精选,除了《这一天》和政治贴得很近之外,其他跟政治贴得都不是十分近。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朱自清已经不是中华民国刚刚成立时期的朱自清,也不是五四时期的朱自清,那个时候的知识青年,谁都会受到五四狂飙的裹挟,像朱自清一样,写出“你要光明,你自己去找”的诗句。1927年的朱自清,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者和作家了,所以不会有过多的政治冲动。

导致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因素有很多,窃以为孩子多是主要因素。文中提到的妻子,是武仲谦,扬州城武医生的女儿,贤惠勤劳温顺,善解人意,和朱自清生了六个孩子,1929年因肺病去世。朱自清的脾气不好,因为孩子多的缘故,心情烦躁,早在春晖中学教书的时候,就因为心情不好而打骂孩子,使得邻居夏丏尊经常过来劝导他。朱自清在《给亡妇》中说:“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大好,迁怒的事儿有的是。那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嚎啕。”武仲谦绝对是符合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有人说朱自清颇不宁静是因为和老婆吵架,即便如此,也是朱自清因为别的事情迁怒妻子,绝对不是妻子无理取闹。

关于孩子多带来的苦恼,朱自清在《儿女》一文中讲得很具体,他说:“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他还是耽于学术与创作,他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是其次子,其时留在北京的是三个孩子,有两个孩子--迈儿和转儿,被朱自清的母亲带到扬州去了。所以,“颇不宁静”有很多复杂因素,有孩子多带来的烦恼,也有骨肉分离带来的挂念,也有对父母亲人的思念等。不宁静怎么办?家里是不行的,一是热,二是妻子和孩子还没有完全进入梦乡;荡马路是不行的,虽然孩子们的欢笑听不见了,但毕竟是不宁静的。于是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作者希望那是一片宁静所在。

作者是希望独处的。独处,说白了,就是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呆一会儿。“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独处是一个人孤独的至高心灵境界。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第二段中有一句是颇值得玩味的,“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是形容人的心情的,作者在这里却说路寂寞。路寂寞,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不会涉足的,但对于作者来说却正好,因为这一环境正适合他的心境。德国诗人里尔克说:“你要爱你的寂寞。”对于创造者来说,寂寞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在寂寞的环境中,才能充满创造,这恰恰是朱自清这样的文人所追求的最好的心灵境界。

孤独是一种美。

孤独可以创造美的境界。我们往往陶醉于朱自清所创造的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流露出什么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感情等,岂不知这种美好的意境正是孤独所造成的。作品中不是有这样的话吗?“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是孤独的多么美好的境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虽然与整个画面不协调,但这不和谐音恰恰是他内心孤独的真实写照。还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同样是他孤独心迹的自然流露。

孤独可以产生幻想,也可以产生联想,甚至思念也是在这种境况下产生的。我们以上只是把朱自清联想江南采莲的事情,当作对故乡的思念,却忽略了他还有两个孩子留在扬州。在贫困与动荡的岁月里,这种骨肉分离,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无疑是最为痛苦的。这加重了他内心的孤独。所以他尽可能地将自己沉浸在梁元帝《采莲赋》的欢乐意境中,沉浸在《西洲曲》的优美意境中,来驱散内心的孤独。

孤独创造美,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像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是如此。我们抓住朱自清独处的妙处,领略他内心的孤独之美,可能就随着他一起受用一番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