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开 “窗 户” 说 亮 话
--谈多媒体技术在小说《窗》中的应用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目前已成为教育者必须着力实现的目标。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严峻的教育改革形势,开展电化教学,把现代化媒体和常规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质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极具思想性和现实意义的作品,即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小说通过简陋的环境,简单的情节,简笔画式的两个人物,揭示了妒忌思想害人害己的主题。本文通篇虽可冠以“简”字,却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情绪和兴致,激发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想象力,促进教学目标和学生素质的最优化。
一、紧扣情节,设计一组动态画面--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复述能力。
前期准备:选好一个窄小房间,摆好两张床(一靠门、一靠窗),从学生中挑选两人穿上病号服表演,录像。
后期制作及效果: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截取四组画面。
第一组画面:甲(代靠窗的病人,下同)兴高采烈地讲,画面内同时出现“鲜花,草坪、湖水、飞鸟、散步的情侣、嬉戏的孩子”等镜头。乙(代不靠窗的病人,下同)津津有味地听。画面播放的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用来渲染甲所描述的景象,烘托气氛。最后定格在乙“微笑享受”状。
第二组画面:甲依旧讲,乙由高兴到斜视,到皱眉妒忌,画面定格在乙紧皱眉处,同时于短促的鼓声中依次跳出“?”并随着爆炸声出现爆炸图形,内写“他凭什么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字样。
第三组画面:甲突然发病,挣扎死亡。(伴随剧烈咳嗽声)乙一动不动,盯天花板。画面交错闪现时,加入“凭什么”、“为什么”的字样及其交错杂乱的声音。
第四组画面:乙床空→乙在甲床上挣扎坐起→透窗外望→一堵墙(配以轰轰的雷声,表其内心受震动极大)→乙满脸惊异(定格)。这四组画面的播放,前两组让学生于观察中发现和感觉人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乙为什么会变?乙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后两组画面则设定为学生边看边复述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妒忌产生的恶果--害人又害己。
二、突出主人公,截取精彩静止画面拟题--调动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积极性。
本文涉及两个人物,乙是主题鲜明的体现者,所以他是主人公,围绕他在同一屏内设置四幅画面,让学生拟题,于观察对比中即可达到语言实际运用的效果和目的,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语言丰富的生动的表现力。然后点击鼠标,在画面下依次出现参考题目:陶醉、煎熬、冷酷、意外,以加深学生对主人公的认识。
三、采相关历史人物镜头,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理解主题的现实性。
如何在自读课中尽可能充分调动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呢?通过多方收集电影、电视中能与本文中心有关的资料,最后采集播放三段历史镜头:(1)马陵之战,庞涓葬身;(2)曹操妒才,杨修惨死。(2)瑜忌诸葛,自取灭亡。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后,不由地得出了“妒忌有害无益”的结论,同时趁热打铁,适时引导学生--做人,应当正确对待别人的拥有,使学生学知识和学做人合二为一。
四、选好指定画面,续写结局--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小说结局的精妙。
小说《窗》结尾只有一句话:“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个结尾戛然而止,独具匠心,有如欧亨利的小说,收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了契机,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续写的热情:先在屏幕上再现乙惊异的画面及“他后来怎样了?”的字样,然后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边点鼠标边依次出现“疯?盲?死?……”,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紧接着出现续写要求,结果续写的精彩和丰富大大出乎所料,结局可达十几种。
五、注意导入和结束的技巧--力求收到自然和谐的视听效果。
本文题为“窗”,开头这样设计:音乐声中,镜头由远及近推进到一扇窗,它慢慢地打开了,接着旋转而出“窗”字,表明课的开始。结束的设计则是,在老师的小结中,这扇“窗”又慢慢的关上,同时出现“再见”字样,配以轻松的音乐结束本节课。学生从中领悟到开头和结尾的自然贴切,无斧凿之感。
总之,一节看似简单的课,如果我们融入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实现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三方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目标和学生素质的最优化。
张雅银
[打开窗户说亮话 --谈多媒体技术在小说《窗》中的应用(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八年级下册窗教案
2.小说窗的阅读答案
9.浅谈教学中的课件
10.六年级下册窗影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