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文如何教文化

发布时间:2016-3-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初中课外古文如何教文化 

                  纪中三鑫双语学校  丁春兰

因为语文教材曾经兼是过政治思想教材,语文教学曾经兼是过政治思想教学,因为语文教学人们奋笔疾呼语文味的回归,语言的回归;所以当下的人们教语文,即教句子,教字词,教读,教写,教说,盛而行之,古文教学更是如此,之乎者也背出来是硬道理,它可以拿高分,这就是语文好。        

显然这是有偏颇的。

不可忘记:教书的一个重大责任是育人。怎样育人?靠思想,靠文化育人。而只重视语言,只重视字词句篇的课堂,如何育人?显然这种课堂是不健全的。

不可不知:文化是语文课的内核。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语文课的物质外壳; 如果语文课只讲外壳,而不讲内核,那不是舍本求末吗?显然这种课堂也是不健全的。

不可不见:课外古文选自古文经典。中国汉语的古文经典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丢掉厚重文化,去死记硬背一些符号,显然,此亦是不健全的。

一堂不健全的课没有关系,但众多的长时间的不健全的课堂则殆矣。

孰不知,不健全的课堂会煅造不健全的人格。

所以,课外古文教学不可忽视教文化。初中课外古文教学亦是如此。

初中课外古文教学如何教文化呢?

一、筛选经典,汲取精华

课外古文没有统一的课本,这给教师的教学更加广阔的空间。善于思考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片空间,营造自己的天地。

   首先,阅读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如《论语》;如《荀子》;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濂的《燕书》;冯梦龙的《古今谭概》等等,经史子集,一一浏览。

   其次,在这些经典中筛选短小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文章,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如:《礼起于何》 选自《荀子礼论》,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阐述了礼是如何制定的。我们的古人 是如何想到要遵从礼的。选自《三国志》的“蒋济解围”,再现了三国孙权、关羽等风云人物的纵横排合。同时告诫人们信任品质的重要性。

其三,将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按照类别归结在一起。在教学中,一类一类的教。在教与学中,自然形成对照,加深印象,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深远影响。本人在教学中就把课外古文归为十八类,如爱国篇、爱民篇、孝敬篇、去私篇、廉洁篇、诚信篇、宽恕篇、感恩篇、

立志篇、为学篇、礼仪篇、教育篇、人才篇、为政篇、劝谏篇、智谋篇、军事篇、医治篇。每类编选六篇内容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如医治篇,就编了这几篇文章:《李时珍传》《华佗治病》《愚医治驼》《名医原礼》《如此医治《巧治郡守》,这里既有名医的传奇,医术的精湛;也有庸医的治术,遗留的笑话,阅读体悟,古代医学的文化略见一斑。同时,几篇文章互相比照,医者孰精孰庸,一目了然。

二、探讨艺术,绽放魅力

初中课外古文选自经典,它是历史,也是文学。是事实,也是艺术。思想是文化,艺术也是文化。教艺术,也是教文化。

初中课外古文的艺术何在?

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洁。初中课外古文选取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里的精华,它篇幅简短,文字简洁。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古代文学简洁的魅力。

如宋朝王辟之笔记《渑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故事 : 

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短短95个字,写了王著学书,做官,太宗听政学书。太宗请教王著,王著不赞太宗,太宗刻苦临书,书法超越前古,评论得益王著。内容可谓丰富。短短的95个字,凸显了太宗帝王的形象,莘莘学子的形象;还凸显王著不仅是宋太宗高师形象,还是王羲之的忠实学徒的形象。形象可谓鲜明。这短短的95个字,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就是简洁。言简意赅是简洁,“深得其法”四个字,写出了王著书法的精湛,忠实学徒的形象彰显。具体描写亦是简洁。“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这段语言描写的句子,具体可感。一个“遽”字,高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次,故事短小,情节完整,天衣无缝,也是课外古文艺术上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如《世说新语》里的一段故事: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这里写得是一个报恩的故事。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有概括叙述,也有具体描写。文字不多,但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有因有果,前呼后应,情节引人入胜,巧妙完整,自然天成。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会课外古文的这些妙处,体悟阅读的乐趣。

课外古文的艺术远不止这两点,还望同仁有更多的探讨。

 三、以史为镜,端正衣冠

初中生正是思想品质形成的时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文质兼美的课外古文无疑对初中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所以我们作为以育人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抓住人生的初中时期,认真上好这一课。

   本人把课外古文分成十八类,本着教书育人原则,基本是按照德行归类的。在众多德行中,爱国为先,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德行就是要爱国;其次是孝顺父母、勤奋学习、诚实懂礼等。作为一个具备管理能力的人,不仅要爱国,还要勤政爱民,宽厚仁慈,无私廉洁,勇敢机智等。具备了这样一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或具备管理能力的人。

课外古文的教学,就是要把这些道理、这些品德通过我们古人的践行,去影响、去规范

我们的初中学生。

《淮南子》里的《弦高犒师》是这样写的: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之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     

商人在人的眼里,好像都是唯利是图的。但是别忘了,商人也是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是国家的公民。不管平时做生意是如何的斤斤计较,但在国难当头,还是能挺身而出,舍己利而为国家。两千多年前的弦高能做到这一点,当今的我们怎么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以史为镜,端正衣冠。让学生在青春少年时,明白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该如何去应对。《弦高犒师》这样生动的应对典范通过教师的精彩讲述,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司马光《涑水记闻》里有一段: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俗语道:“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好撑船”。这话不无道理。对于一个身处管理地位的大人,不应跟一般的百姓计较。朝士出于嫉妒或别的什么原因,一句不够尊重的称呼,就树立一个政敌,犯得着吗?吕蒙不愧为政治大家,他能想到这一层,也能做到这一层。我们的初中生,从小就能体悟这种雅量,学习这种雅量,今后为官,不是能增添胜算的筹码吗?

还如宋朝刘斧《青锁高议》里的一段故事:

韩魏公在大名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韩魏公不因一个自己喜爱的玉盏而迁怒小吏,懂得物轻人重的道理,这是他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有些高官,常常是把百姓看得不如自己的一条狗,一只鸟,何况是特别喜爱的值得在人面前夸耀的玉盏呢?韩魏公与其不同,宽厚仁爱,深得宾客叹服,百姓拥戴。聪明的学生,一旦为官,是做北行拥戴的人呢,还是做百姓侧目而视的人呢?文章不长,在这里我们似乎能给学生答案。

    总之,初中课外古文教学,我们要教文化,让学生享受到古代文化的妙趣,帮助学生练就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丁春兰

[初中课外古文如何教文化]相关文章:

1.天津古文化街导游词

2.励志的古文语句

3.木兰诗的古文

4.关于古文的随笔

5.如何教小朋友自我介绍

6.如何教宝宝学拼音

7.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自测试题

8.初中英语课外活动总结

9.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总结

10.木兰诗的古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