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 2001-11-27 张立勤
2001年8月15日,“代号红色”病毒感染了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中心的服务器,校园网无法与公网连接,学生们只好在校内局域网上闲逛。教务处的代码就是“jwc",那份没有设密码的2001招生的“机动指标讨论材料”被学生轻易获得,随即贴在交大饮水思源BBS站的快讯板上,20分钟后被版主删除。但它已成为当天十大热门帖子之一,随后像野火一样在网上蔓延。“材料”中最令人震惊的是每个陌生考生背后的委托人与委托机构,其中点名涉及68人、机构10个。委托人中既有市里政要,又有教育部官员和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既有两院院士,还有企业老总等关联人物。考生与委托人的关系多为亲属,如子女、侄、甥。 此次被网民和传统媒体称为“黑幕”或“灰幕”的高考招生事件,在海内外教育界引发的震荡让人始料未及。一片沸沸扬扬中,交大终于表态了。首先承认了名单的真实性,但仅称为“工作记录”;接着坦承交大的招生工作“有错误”,继而表示今后要管理和使用好网络,至于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信息披露”原则,则“有待解决”。 毫无疑问,这份大学招生中的“机动指标”是一种标准的潜规则安排。把招生名额这种稀缺资源单独切出来一块,用另外一套不公开的规则来分配,或许早已成为高校招生“暗箱操作”中的一种常规。一名网友发问,今年交大出现了“黑幕”,那么其它大学就很纯洁吗?在计算机、网络招生还没有启用的时候,延续了二十多年的高招又是怎样陷入由“人情网络”和“权力”编织的沉沉铁幕中的? 近年来被打击的高考舞弊事件层出不穷,前有广东电白、后有广西陆川的集体性作弊。但交大事件的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学校居然能够这么坦然地把照顾对象们列成一张表,分门别类,还上报校领导,把这样的一种不正常的、于高考招生规则所不允许的现象制度化了。即使这所学校录取的学生的分数都达到了分数线,这种行为也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造成了事实上对其他无权无势的考生的不公平,伤害的不只是一部分考生及家长,还有交大和整个高校的声誉、高考制度的权威性,以及人们对社会公平的信心。 关于交大事件,网络上一直流行一篇文章《“上海交通大学黑幕事件”当事人之一叶鸣的一封公开信》,这个自称“真诚的”黑名单上的一分子这样写道:大家都学过物理中的弹簧振子吧,小球离平衡位置越远,所受的回复力也越大。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也一样。有人说:“大家都做贼,你就可做贼?”事实上,如果大家都是贼,不做贼就会受到社会的“回复力”。别人都做贼,最好的策略只有做贼。也许道德上,这是不对的,但是现实就是如此。老实说,交大一点不过分,你惊讶,是你没有看过更黑的。真的,你们没看过!起码他们还有分寸,交大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老实说,名单上哪个是交大敢惹的!大家也为交大想一想,交大也有苦衷的!你拒绝了别人的招呼,还怎么在上海立足!?有错的不是交大,不是黑名单上的人,大家都是被逼的。没办法。 “别人都做贼,最好的策略只有做贼”,似乎我不做贼,就于己不公,至于我做了贼是否于人不公就不在我考虑之列。在这名准大学生奉行的“世故”行为准则背后,正折射出对公平缺失的麻木不仁心态,和对腐败合理性的默认甚至理直气壮。而这种心态的滋长蔓延,相比于不公平现象本身更为可怕。 交大事件所暴露出来的现象中,令人最担心的,不是有人递“条子”,也不是有人接“条子”,而是这些条子被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供内部讨论。也就是说,在其内部,彼此已达成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属于小圈子内的人都知道这公开秘密了。甚至在面对媒体时,校方的说辞是,这种事情很正常,各所高校都这么做,没什么新闻价值;得了便宜的考生说,这事儿太普遍了,我不找关系我就有可能被别人挤掉。有记者在事发后探访交大校区,和其师生攀谈时发现对此类事件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而且交际用语也颇有外交辞令之感。 一种冰冷的理念在蔓延,它让人们面对腐败鲜有震惊和愤怒,而代之以漠然和艳羡。可怕的还不是几个该上大学的孩子失去了机会、而没有资格的却混进了大学。最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离公平的原则还有多远?为什么面对素来被目为神圣的象牙塔中发生的显而易见的诸多不公正现象,我们却保持着长久令人不可思议的缄默? 吏治腐败曾被人们认为是当今中国最大的腐败。仔细想来,从短期看,官员腐败破坏能量是巨大的,它破坏的是地方人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对党的信任。但从长远看,教育腐败是更加深远的。 在此次披露的上海交大“机动指标”名单中,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说情的人中不乏教育界的精英,他们中不少曾拥有与学术荣誉一样光彩的道德声名。而且教育界的人最多。素以指斥腐败为己任的知识和社会精英的参与,使人们的叹息更为沉痛。 有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在下降。当我们对新一代人发出责难时,也许更该反省当前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再想想一个天之骄子发出的“大家都做贼,最好的策略只有做贼”的毫无愧色的宣言,也就不足为怪了。上海交大是一所有良好历史传统的学校,我们相信今后它会吸取教训,重振声名。但围绕“机动指标”名单的观念之争,却使我们看到,钻营“潜规则”正在变成一种振振有辞的常态。这才是我们真正最为痛心也最需要反思之处。
[比教育腐败更可怕的是集体淡漠]相关文章:
5.生物集体备课总结
6.集体备课教案
8.中班集体活动教案
9.个人与集体议论文
10.数学组集体备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