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诗歌教学的阶段特点

发布时间:2016-3-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高一诗歌教学的阶段特点

                                            柳小荣

摘  要:本文提出了诗歌教学的五阶段观点,针对各个阶段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上求新求变,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诗歌教学   阶段特点   求新求变   课堂效率    趣味

诗歌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润养人们的心智,增加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在高一新版教材选入了大量的现代诗歌,让高一的学生接触诗歌,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期,这一教改思路有重大的意义。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笔者把这个时期的教学分为五个阶段。

一、 折服期:以古通今,鉴赏诗歌

了解意象和意境,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叫意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意象构成意境。具体意象的含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孤月)多表达离愁别恨、寂寞凄凉。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如,(吹)笛、箫、笙,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意境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带学生搜索物象、分析特征、物象连接,把握意境。得出衰败、凄凉的特征,表达了落魄天涯,羁旅异乡,仕途失意,甚至是生意尽亏,学业无成者,前途茫茫,归宿不定的凄苦心情。

意境的表达方式,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此外,诗歌的表现手法还有渲染烘托、对比烘托、铺垫设伏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了解诗歌的风格,据童庆炳的划分有四种: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实与绚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每一种概念每一种理论都举出各种生动形象的例子,带学生走进诗的缤纷世界。

有了关于古代诗歌欣赏的方法作指引,进入现代诗歌的教学就容易些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对比鲜明,表现了橘子洲头自然界万物在秋天的勃勃生机。情景交融,选用了几种典型的景物,渲染了多姿多彩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为下片表现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做铺垫。学生开始的这两节课,收效很大。从此,上语文课成了一种期待。

 

二、 活跃期:引导学生,表现自己

高一学生新来乍到,互不相识,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师生场,他们自身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和被认可的强烈渴望。加上长期以来对高中的向往,初三刻苦攻读,就是为了进重点,上高中,甚至还没进高中大门时,就对父母对自己立下多少雄心壮志;还有对高中老师多了些神秘,更愿意配合老师,如果第一次见面印象不错,或者第一节课就征服了学生的话,学生更愿意跟着老师转。教师可以趁机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课堂内容,多举手或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满心欢喜,高中语文学习有趣!有时甚至出现抢答的热闹场面。这时期的教学,非常轻松与愉悦,学生学得快乐有动力,教师教得轻松有干劲。

三、 兴奋期:从兴趣入手,增强情感投入

新诗在语言上没有多大的文字障碍,容易拉近学生的距离。新诗有相当多的抒情成分,也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如果老师适时点拨,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再别康桥》中有: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开学已有几个星期了,离开母校也有两三个月了。不论当时怀有多么复杂的情感,但现在心中的情绪只有一个:留恋!当你回到母校转一转,你是否也有同感:不忍惊动母校一草一木,也不愿意就此离开?学生欣然,产生共鸣。这时要求他们朗诵,融入情感。经典的徐志摩诗篇当堂记诵下来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列宁说过:“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于漪老师特别重视带情感的朗读,特级钟桂华老师将课堂融入特色朗读,这些都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朗读读出豪气与激情,郑愁予的《错误》朗读读出哀伤与幽怨。以读带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作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将学生放在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学生是否在情感上接受作品或在什么程度上接受和理解作品。接受美学的创立者之一伊瑟尔指出:“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愈来愈突出读者在审美过程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我们要让学生从兴趣入手,增强情感投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理解体会诗歌。

四、 高潮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鉴于是刚刚从初中上来的学生,教师大可不必摆出一副深不可测的“学者”姿态,那样只会将学生推得更远。在学生心中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她)是老师,我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终究是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探究的主动性,进而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致。上课被动地跟着老师转,继而又使老师陷入被动地位,最后只能被迫上演“独角戏”,师生互动就难以形成了。

再说,三年时间很长,有的是展露才华的机会。如果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声势吓人,学生倒是折服,时间一长就会失去新鲜感,失去效力。在教师这方面,就使本来就不轻松的教学压力更是倍增。

笔者认为,高一伊始,让学生读诗,谈感想,说理解,教师适当点拨,深而不奥,又有个人见地。赞许学生敢于在陌生环境亮出自己,鼓励学生在文本理解上创新。学生方面觉得既有挑战又有动力,还有再度投入的成就感,都十分喜欢学语文。如,笔者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先没有大谈特谈海子生平,而是让学生先将课文读几遍,之后再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余蕾老师说:“语文老师不应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做说破道尽的媒人,而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作品的神,去探寻作品的美。”第一个学生说:“好像是临终遗言,他把美好的祝福都送给别人,自己呢?谁不希望幸福呢?他却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同学也陆续站起来说自己的理解。“美好的祝福送给了别人,自己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只愿’最终把自己隔离在尘世生活之外。”“环境不变,个性不变,明天依然不会幸福。”……“其实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精神大于物质,一个人自立自强的关键在于心灵的自立自强,仅有物质的富足是不够的。”“所以,不为外物所拘束,心灵自由,对自己所拥有的怀有满足的心理,他就是快乐的。”“我在课外书上见过海子的资料,对于他的早逝,众说纷纭,也许是由于精神极度空虚思想极度迷惘,但也有人认为更多的是由于他对诗歌艺术的一种生命的投入和精神深度的常人不可理解的回归,我想到了屈原、老舍、三毛、海明威,他们以同样的生命方式给人同样的生命思考。”学生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的内容越来越多,引出了深度。发言精彩,令人振奋,同学们自觉不自觉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可见出,几乎是学生说,老师呢?这种方法用一段时间之后,教学要求新求变。因为我们不能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知识及适当的社会知识、人生哲理、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处于同一水平。况且,实际情况是,数理化的任务加重,难度越来越大,每周一测对学生有很大的打击,学生自制力有限,容易将那些失落的情绪带进语文课堂,于是,课堂悄悄沉默。这时,老师就要拿出先前暂时保留的本事来,推动学生学习,影响他们的习惯表达,帮助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找回语文学习的生趣。让学生在惊叹折服之余,自然又成了“俘虏”,再度投入语文学习,发现新的乐趣所在与心灵的蕴藉所在。

五、 平台期:用音乐营造氛围,媒体感受诗意

经历了高峰期,也有过回落,再转回。学生对高一生活渐渐适应,原来的新鲜感现在变为每日的实际生活,这时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好像没有先前的热闹的气氛,激烈的碰撞,及大的震动,但每日的学习还是无形中在悄悄地提高,因为教师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提供了方便。教师做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前问题设计,课堂操作及问答之间,课后的反思,教与学也都能有所得。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每节课除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之外,还理所当然的应该以流利准确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儒雅文明的举止风度来吸引学生、征服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经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李研语)余光中的《乡愁》,从播放略带伤感的“思乡曲”启发,让柔美而略带忧伤的音乐沁入学生心脾,让他们从躁动不安的情绪中稍稍平静下来,体会诗文的韵律。普希金的《致大海》,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会自由奔放的大海之美,及忧郁悲哀地呼唤临别的朋友,和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感伤,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和对自由的热情礼赞等等复杂的情感。上戴望舒的《雨巷》,选用课件,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感受诗人那种缠绵、低徊、无奈的情绪,领悟诗中音乐美的特征,领略印象派“雨巷诗人”的意象美。讲何其芳的《预言》,就配上那种欢快的节奏,让学生体会到那颗富于幻想的年轻的心,急切的期待,欢悦的心情,即使幻想覆灭,也不一味沉溺惆怅。

王小波说过,人不应该只有现实的生活,还应该有诗意的生活。笔者的诗歌教学五个阶段既体现诗歌的文体特色,又切合了高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新诗里做了一次诗意的浪漫之旅。诗歌教学的五个阶段大体上是这样的,它们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自由发挥。

以上是笔者教高一的心得体会,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多多指教。

柳如烟

[高一诗歌教学的阶段特点]相关文章:

1.秦观诗歌特点

2.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3.高一英语家教试讲教案

4.

5.现代诗歌特点及写作方法

6.诗歌的语言特点

7.简述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8.李白的诗歌内容和特点

9.高一语文自创诗歌

10.高一自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