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丰惠中学高二(7)班
教师:刘建松
设计思路:从标题中的引用入手,抓住两首引用完整的诗歌,步步深入,文本特点,教学难点,豁然而解。
师:大家看看自己的服装 ,是什么品牌。(学生活跃)现代社会,品牌很重要,我们上虞旅游有个响亮的品牌。
生:四季仙果之旅
师:有哪些仙果
生:盖北龙浦的葡萄,二都的杨梅
生:岭南的樱桃,章镇的猕猴桃,丁宅的草莓
师:你们喜欢吃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如果你向东北来的朋友介绍我们的上虞四季仙果,你会怎么推荐?(学生自由回答)
师:介绍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但说的时候要说的有趣味,可能会穿插一些有名的故事传说,或者诗文。又要说的准确,这是基本点。这类文字我们称为科学小品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出示荔枝图片(一颗、两颗三四颗、一株两株、一片荔枝林)
师:荔枝,我们上虞有没有种植?
生:没有。
师:你知道在哪里种?
生:广东、福建一带。
师:如果有人要向我们上虞人介绍这种很鲜美的水果,他会怎么介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科普作家贾组璋的科学小品文--
生:南州六月荔枝丹。
师:这或许对我们有启发。这个标题出自一首诗(出示陈辉的完整的《荔枝诗》):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师:这种传统的说明手法叫
生:引用
师:如果我们不引用,大家自由取个标题,说一说。
生:荔枝的故事
生:谈荔枝
生:赏荔枝
生:舌尖上的荔枝
生:吃荔枝
师:就知道吃,当然我也喜欢吃。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我们这些标题有何区别呢?
生:这个标题好,有创意。
师:说的具体些。
生:引用的诗句,有文化,有品位。高大上。
师:还不够具体
生:南州是说荔枝的产地,在中国的南方。
师:所以上虞没有,地域很重要。还有
生:六月讲荔枝的成熟期,荔枝就是说的对象,丹说荔枝的色彩。
生:这句诗很凝练,信息概括广。
生:一看这标题,眼前好像出现满山的红色的荔枝。给我们视觉的享受。
师: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标题不错。其实就是作者引用的不错。还有引用的其他句子吗?(学生能够快速找到,并加以评论)(1.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2.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3.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4.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5. 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6. 荔枝十花一子。7. 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8.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9.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10.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师:这些引用的文字有何特点?
生:范围广泛,各个朝代都有,有诗歌,也有古文,还有谚语。
生:引用的作者有文学家,也有皇帝,
师:谚语是--
生:老百姓。
师:无论从引用诗文的体裁还是作者,可谓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让人美不胜收。也可以看出作者广博的知识面。我们挑其中最有名的两首来品味品味。
(出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两位诗人分别是
生:杜牧和苏轼。
师:杜牧写这首诗的本意是
生: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让老百姓千里送荔枝。
生:讽刺皇帝的荒唐和奢靡的生活,
师:对,杜牧的诗歌是讽喻诗,讽刺了这位唐代的胖美美。但贾祖璋引用在这里的意思是
生: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的特点,容易腐烂。
师:说的很准确,如果把这一段改为平实、客观的说明文字,会怎样呢?(出示例文:荔枝不耐贮藏,经过四五日就会颜色变得灰黑,香气也没有了,吃起来也没有什么味道了。但在低温中,可贮藏二十天左右。为了让更多、更远的人吃上荔枝,我们应该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京城,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据文献记载,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这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生:原文好,改写后的很枯燥,缺乏生动和趣味。
生:原文能吸引人,富有韵味,给原本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师:说明文中引用的确有神奇的效果。当然,前提是引用要准确和可信。除了引用,为了使文章生动活泼,还有打比方这样的手法。比如文章一开始就有《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里的打比方也有自己的特色。
生:因为这文章是介绍给北方人尤其是没有见过荔枝的人看的。打的比方是北方人常见的,如丝绸,冰雪,醴酪。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
师:我们刚才讨论的话题是说怎样把荔枝说得形象。作者并没有忘记说的就是荔枝,怎样把荔枝说得准确?用了哪些手法?
生:列数字,下定义。
师:我们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说说列数字。(朗读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师:列数字每人都会,怎样列的数字具体、客观、准确呢,也大有学问。比如荔枝的大小,老师说是四厘米,这样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样太绝对,文中说通常是,三四厘米,就更确切。
师:可三四厘米到底是三还是四呢,这是一个概数,而不是确数。
生:在这里概数比确数要准确,这样更符合事实。
师:的确如此,有时模糊的概念往往能表示更科学准确的意思。说荔枝的重量
生:大的到四五十克,更大的六十克。
师:一般的鸡蛋是五十克。四五十克荔枝已经很牛了,六十克荔枝就是红牛了。这么大荔枝老师没见过,好,现在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是比较明显了。既有科学性
生:也有文学性。
师;我们再来背诵杜牧的诗歌《过华清宫绝句》。(学生背得很流利,)
师: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苏轼。(朗读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苏轼)
师:写这首诗苏轼的本意是
生;表现苏轼对荔枝的喜爱,他是个吃货。
师:当时苏轼是被流放到广东,那可以看出苏轼
生:豁达,随遇而安、乐观的精神
师:作者在这里意图是
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说明荔枝是人们所喜欢的,通过古今对比,以前为统治者服务,现在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强调了要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深化了主题。
师:说得好,老师有个疑问,杜牧的和苏轼的诗歌,两者位置是否可以换一换(这个问题牵涉到说明顺序问题,也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生:不可以。
师:能说一说理由吗?(估计学生会很沉默)我们换一个角度,这篇文章有15段,用简练的词语归纳概括每个自然段(学生能快速归纳、总结,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
(疑--外壳--颜色--果形--大小及重量--膜--肉--贮运--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师:如果老师要同学们把15段断成两部分?怎么断?(学生自由发言,形成统一意见,断在第十段花的这一节后面)
师:理由是
生:前面讲的是荔枝本身的具体情况,形状、果实。
生;后面是附带的荔枝的相关的知识,比如产地,荔枝的书籍,还有发展的前景。
师:能说说其中的说明顺序吗?
生:在说荔枝的果实形态时候,从外在的构造到内部的形态,从色彩,形状、重量到薄膜果肉和花期,有外及里。
生:整篇文章先说主要的内容,果实和形态,然后讲一些附带的东西。有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师:这些都符合我们人们认知的常理。现在我们来解决前面的问题,两首诗的位置能换吗?
生:不能换,杜牧的诗歌讲的是荔枝的贮藏,这和荔枝肉有关,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而苏轼的诗歌是荔枝的生产前景,相对比较次要,不能主次颠倒。
生:一个属于荔枝的自然生态,一个属于荔枝的生产和发展。就是有主要到次要。
师;对,这里就是一个说明顺序重要性的问题,看来次序是不能颠倒的。当然还不要忘记要说得有趣味,说得科学准确。贾祖璋还写过其他的科普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五月杨梅挂枝头》等等科技小品文。我们从我们的上虞的四季鲜果中,挑选你喜欢的一种水果,爱我家乡,知我上虞。写个出彩的标题,(学生欣然提笔,进行简单的仿句训练)
小刘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实录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相关文章:
6.必修五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