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银屏中学 李冬梅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尤其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不平则鸣 托物寓意
作者韩愈,虽然学识渊博,但他经过四次考试才中进士,及第后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为官后又因两次直言而被贬,可见他一生仕途坎坷。早年求仕的艰辛于困顿,使他有感于时局的艰危和官场的黑暗,欲鸣人世的不平,这为《马说》奠定了思想基础。《马说》虽通篇说马,但结合作者的经历与背景,透过喻体,探究本体所指,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托物寓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妙用虚词 一唱三叹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马说》中的五个“也”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状态: “不以千里称也”,是对千里马受到不公待遇的愤愤不平与无限痛惜的感情;“安求其能千里也?”一个反诘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最后“不知马”一句也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另外,文中还采用“呜呼”、“耶”、“其”等语气词,将作者的愤郁之情推向顶峰。
三、连用“不”字 铺排气势
《马说》结构精巧,论证严密,语言简朴洗练。全文不过107个字,却用了11个“不”字。这些“不”字,伴随着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的,将其对昏庸的统治阶级的嘲讽和鞭挞表达的淋漓尽致。首先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充溢全文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如潮水一般,它和文章的哲理交融一体,增强表达的气势。
四、排比反诘,说理有力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的是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导致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悲剧结局。这是与其说千里马的悲剧,还不如说这是当权者的悲剧。文中还两次使用了反诘句的采用。排比、反诘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层层蓄势,使说理更具张力。
五、正反对比 逻辑性强
文章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伯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可识马的重要性。而后又笔锋斗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先正面写千里马“才美外见”的前提条件,又从反面阐述千里马的遭遇。如此正反剖析,使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李冬梅
[《马说》的行文艺术]相关文章:
1.《马说》的课件
2.《马说》课件
3.马说优质课件
5.《马说》课件模板
6.马说原文及译文
7.马说教学课件
10.文言文马说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