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素材运用1--用课本人物素材写作文

发布时间:2016-7-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本素材运用1     用课本人物素材写作文

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平时考试时,同学们用得最多的素材就是名人类素材。对于这样的素材,我们常常需要很多的时间去积累。而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现有的课本,从课本中就能汲取很多这样的名人素材。下面介绍几种运用课本名人素材的方式,以供灵活运用。

用法一 横向铺陈

横向铺陈指的是运用并列的方式使用素材。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项要求--材料丰富。对材料的选择是做到材料丰富的先决条件之一。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并且材料运用不能雷同。在横向铺陈材料时,也一定要选择不同角度的材料。比如古今中外的材料都要考虑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雷同,还可以使文章材料丰富。例如: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这个片段材料丰富,因为用了大量材料。在选材上,这个片段做到了横向铺排,互不雷同。在读者看来,本文的作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也是令读者佩服的地方之一。

 用法二 提纲挈领

提纲挈领指的是抓住要领,简明扼要。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项要求就是“结构严谨”。对于议论类的文章,清晰的思路可以使读者对文章一目了然。这就为作文获得高分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才获得鸣叫蓝天的自由;壁虎挣脱掉受伤的尾巴,才得以在危急时刻保全自己的性命。算盘如果变得座无虚席,也就丧失了运算的能力。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舍弃了官位,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并赢得千古美誉;李白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放弃了世俗的利禄,才获得了“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自由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这个作文片段选用了两个材料来阐述观点。在素材运用上,详略的安排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对陶渊明、李白素材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在文中属于并列关系。在素材安排上,这个片段采用的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用法三 对比映衬

为了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在选择材料时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一般情况下,对比往往是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例如:

纵观历史长河,拥有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者向来被世人所推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被传为佳话;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被称做名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众多志士仁人遵循的人生准则;鉴湖女侠秋瑾为了革命慷慨地奔赴刑场也唱出了舍生取义的悲壮之歌。

我们鄙夷那些在权势、金钱的诱惑之下卑躬屈膝的人。明末的权臣洪承畴最终没有抵制住权势的诱惑而屈膝投降,汪精卫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与民族为敌……

这个作文片段所选材料十分丰富。其中选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正反材料齐全,这种正反对照式的手法使文章中心突出,更具有说服力。

 用法四 妙语连珠

为了增强说理的力度,在运用素材时,往往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一系列连珠炮似的语言,形成一种鱼贯而出的气势。这种修辞的好处是增强语言气势,使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例如: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这段话的说理力度很强,因为本段用了一些增强感情的修辞。比如在素材运用上,三个排比句鱼贯而出,势不可当。排比这种修辞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增强气势,这就大大增强了本段的说理力度。

 用法五 点面结合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都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比如议论文并列材料的运用要讲究详略和疏密,也就是新颖而重要的材料要详写,给一个特写镜头;反之,大家都熟悉的材料要略写,可以用一连串的材料作论据,构成一个庞大的说理面。例如: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尝试告别,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我不得不说:告别是一种胆魄。

诸葛孔明深居隆中,以躬耕为乐,吟唱为趣,似乎无意于征战,但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早有出将入相之志,因此即使刘备不上演三顾茅庐,诸葛亮也终会登门自荐。因为他告别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艰苦卓绝的政治斗争,不失为一种胆魄。

陶渊明本为朝廷官员,但他厌弃官场黑暗,反对追名逐利,因此他弃官隐居,放弃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告别权贵,摒弃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怀,绝对是一种胆魄。

鲁迅本来一直投身医学,希望用治病来救中国,但他后来发现在中国人身上的不只是病痛,更是心灵与思想的病魔,因此他弃医从文,拿起笔杆这把利剑为中国人剔除心灵的伤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也从笔尖中向外四射,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振兴中华。他告别医学,走上了文学这条无止境之路,无疑是一种胆魄。

这段素材运用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式。文章先是从点上提出中心论点“告别是一种胆魄”,然后对诸葛孔明、陶渊明和鲁迅的运用则是概括式的罗列介绍,属于面的勾勒。这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材料组织方法增强了文章的丰富性。

【经典范文】

例1:

我想生活在唐朝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诗的世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

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受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活在唐朝,我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悱恻的哀怨之情。马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我想领略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盛转衰。传说中唐朝恢宏大度,充满泱泱大国的气度。我想生活在唐朝,如诗如画的世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只为妃子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眼中的唐朝如此如诗如画,吸引着我的向往。我想生活在唐朝,每日陪伴王维看那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那明月在松间照,那清泉在石上流。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听到河南河北收复,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时,我感受到他的狂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显其情境。唐朝,一个诗的朝代。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是诗的世界,埋藏着千年的情感。

【点评】 本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够由提供的材料写出自己的一种愿望--梦想生活在唐代。作者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地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世界”。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可以直接去感受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的诗情“才气”和他们所创造的“诗境”,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学诗学道”。作者不但能表达出自己这种梦想性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

例2:

一蓑烟草任江平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鸟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悲哭,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

【点评】 这篇作文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庄子的境界有较深的感悟,否则,通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来阐释一个“淡泊”的哲理,很容易落入俗套,或成为人物事迹的介绍而难见新意。作者借大量的庄子寓言和经过提炼的语言,萃取精华,缀合成文,显得富有文采和大气,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高中生的语言素养。

 

陈荣超

[课本素材运用1--用课本人物素材写作文]相关文章:

1.课本穷人的课件

2.高中课本英语课件

3.社戏课本阅读答案

4.国学课本读后感

5.国学课本的读后感

6.课本剧教学计划

7.木兰诗的课本剧

8.我爱语文课本阅读答案

9.皇帝的新装课本剧教案

10.八年级英语课本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