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1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过一首马致远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记得),能不能背诵给老师听听?

   教师:好的,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

   教师:对,同学们,其实啊,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我们同学们在校寄宿也会有想家的时候,由此而产生一种愁、一种痛,但是我们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乡愁的诗歌,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教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巴人--主要指生活在现重庆及四川的宜宾一带古人,蜀shǔ人--主要指生活在现在的成都平原一带的古人。)

   曾自言:“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诵读欣赏(一)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教师: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歌是音乐的诗歌,是听觉的诗歌,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你们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有什么特别。

 学生:这首诗歌语速比较缓慢。语调也比较低沉。

 教师:对,语速缓慢些,语气低沉些,感情比较深挚。我们来一起读一下,好吗?

 学生:读

 教师:要再缓慢一些。语气再低沉些。除了这些,我们还要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某些词的重音,如:“小小”、“这、那”

 教师:指名试读,全班再齐读

教师:大家读的真好,那么通过朗读你们在这首诗歌中读到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乡愁(浓浓的思念之情,一种无奈之情,一种孤独之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教师:乡愁是一种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难以表达的一种情感,那么诗人把这种抽象、不可捉摸的感情寄托在什么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上?生齐声: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教师:对,(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事物在诗歌中就被称作为什么?

学生:意象

教师:那么什么叫意象呢?

学生:读

教师:对,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做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教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一生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我们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学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那么这些词语说明诗歌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时间)

教师:四个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它们代表了诗人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而愁苦的一生。那么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学生:小时候(少年)-- 长大后(青年) --后 来(中年) --现 在(老年)

教师:下面我们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板书) ,再读全诗,想一想四个人生阶段各是因什么而愁?

学生: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 家愁(亲情)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 家愁(爱情)      后来(中年) ──丧母哀愁 家愁(亲情)      现在(老年) ──思归浓愁 国愁(祖国情)

教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如何能表现乡愁的?

   邮票让人联想到什么?(通信)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在外求学,母子分别,由此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骨肉之情,都凝聚在这张怎样的邮票上?

学生:小小的

教师:邮票虽小,可蕴含的感情却是那么深。所以作者把眷恋之情,骨肉之情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因此邮票就成了乡愁的“骨肉之情”的象征。(这是一种亲情)

   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教师:船票又是用了怎样的修饰语?

学生:(窄窄的)

教师:一张船票虽然窄窄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因此船票也就象征着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一种爱情)

教师:同学们,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是什么?

学生:就是生死之别

教师:是啊,诗人到后来,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坟墓里,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

教师:坟墓又是用了怎样的修饰语?

学生:矮矮的

教师:虽然是矮矮的坟墓,却将母亲与“我”天人相隔,作者心酸极了,这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这种辛酸是不为人体会的。因此,矮矮的坟墓就成了乡愁的生死之情的象征。(这是一种哀情)

教师: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诗人就在海峡那头,吟咏了一辈子乡愁。就像他说的,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海峡将“这头--台湾,那头--大陆”隔开了。

教师:那么海峡又是用了怎样的修饰语?

学生:浅浅的

教师:分析“浅浅”的效果。课文100页

教师:一湾海峡,虽然是浅浅的,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将近半个世纪,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教师:海峡也就成了乡愁的“故国之情”的象征。(这是一种爱国情)

教师:这“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个人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教师:同学们,“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教师:这些形容词也是叠词的运用。那么这些叠词声调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是三声。

教师:声音上有什么感觉?

学生:声音拖长了

教师:声音拖长了情感就浓了,乡愁就更浓重。

教师: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这组意象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一组表时间的短语联系起来,首先让人联想到诗人的经历;如果和“乡愁”这一主题相联系,更会让人联想到作为“乡愁”这种抽象情绪的对应物,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他们具体生动的表达了伴随诗人一生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及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思考与练习第一大题)

教师:再读全诗

教师:同学们我们朗读这首诗歌,抑扬顿挫,感情真挚,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除了诗中意象的内涵具体形象、真切感人的因素外,这首诗本身的构思精巧、形式优美(板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教师:我们刚才知道了,诗歌是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一组表时间的短语为序的,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板书:(时间为序)

教师:前三节内容上是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是诗人的一生的生活经历,内容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一节与前几节相比,顺序相连而内容却有变化(刚才我们了解到个人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那么能否去掉第四节?

教师:不能。前三节如同汹涌而进的情感波涛,层层推进,到了最后一节,感情推向高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是前三节情感的升华,即是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思考与练习第二大题)

教师:讲解完美的形式(表现在结构美和音乐美)

    教师用书P212    第4、5

课堂小结

   (讲解主题)

教师用书P213    第(三)

讲解教书用书中P213页第四题

五、结束语

   诗人自己说:母亲不在了,再也听不到母亲呼唤的声音,也再回不到童年,余光中的乡愁是回不去的乡愁。周杰伦歌词中有说“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比如童年我们再回不去,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有很多地方再也回不去的,但是庆幸还好有这首乡愁,带我们回到那故乡,带我们重温过去的岁月,叫我们感动。我想请大家起立,再朗诵一下这首诗歌。 

杨思立

[《乡愁》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席慕容乡愁教案设计

2.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计划

3.七年级语文版教学计划

4.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5.语文版小学课件

6.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8.《乡愁》的教案

9.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10.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