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颗色泽明亮的珍珠,如何才能成为精美的项链很简单,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如果我们现在有许多写作方面的材料,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一篇文章呢同样,可用一根线把它们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即,究竟按什么顺序来叙述.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线索
1、在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例如: 08重庆15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梦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怒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湖源湖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严,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赠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果是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的雪一样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笔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鸵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黑令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2、而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08浙江。
例1、以物为线索08湖北卷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例2、以人物为线索08浙江。
乌 米〔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二、高考作文中的线索
例1、他们
有一群人,他们沿袭了世间最古老的职业,面朝黄土的背影刻画了他们朴实的形象。早出晚归的勤劳与上天的恩赐彰显了他们平凡的命运。他们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土地上,站成了永恒,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我们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蜕变着,审美的尺度也正悄然变化,我们羡慕于满眼富丽堂皇之美,却不知日照农田的绚烂;“奥斯卡”颁给杰出的演员,“诺贝尔”颁给优秀的科学家,又有谁来为农民颁奖?又有谁给农民以掌声?把视线转向他们,我看到了辛勤的汗水,感到了泥土的情怀。
农民的存在,有如泥土般平凡、朴实、无私、奉献。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谛。钻石耀眼,但因其苛刻的生存条件,注定只能成为富人身上的点缀,而泥土从未挑剔自身的生存环境,无论是肥沃的平原,抑或贫瘠的山巅,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生命。农民生来就是土地的儿子,在土地上生长,为土地奉献一生。他们终日穿梭于田地间,撒下希望的种子。流下的汗水滋润了作物,踏过的足迹坚实了农田。当绿油油的秧苗悄悄拔起了尖,他们的脸上变漾起了笑;当金灿灿的麦子饱满得坠弯了腰,他们的快乐洋溢整片土地。是苦是累,是脏是臭,他们从未抱怨,只是敞开他们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付出着。
精美的瓷器,古朴的陶器,当你沉浸在它们精妙绝伦的意境中时,你可曾想过他们的前身便是那平凡无奇的泥土。泥土,从不刻意显露自己,但经过烈火的洗礼,他们便产生坚不可摧的力量与难以企及的高贵。512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天灾降临,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然而,通过电视,我们鲜见他们的泪水。农民们在自己的房屋破败不堪的同时,带领救援部队披荆斩棘,挺进偏僻山区。还来不及释怀伤痛,他们又回到田里抢收麦子。各地的农民都汇聚四川帮忙:唐山一支农民队伍在18日已救出25名幸存者,莒县农民救援队没日没夜地搬卸救灾物资令救援战士流下热泪。
也许镜头很难捕捉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但一句“我是农民嘛,有的是力气”,听似平淡,却如泥土般掷地有声,农民的人性光辉在困难之际分外耀眼,他们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
我要为农民鼓掌,为他们的挺身而出,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为他们的博大胸怀。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爱的光芒,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有一群人,他们朴实无华,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他们用最卑微的姿势在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点评】
本文作者关注的“他们”是中国的农民。作为抒情散文,作者精于构思,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泥土”这一意象作为全文线索。文章首先以抒情性的笔调,以审美的眼光,歌颂了农民具有泥土般的平凡而朴实的美;继而实写了汶川地震中农民的事迹,讴歌了农民坚不可摧、博大胸怀的泥土精神。文章有虚有实,整散结合,首尾圆合,表现作者一定的语言功力。
文中体现作者对社会热点汶川地震的关注,作为高中生,本应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地震材料作文理所当然。与很多考生为写地震而写地震,堆砌生动感人的人和事,或直接采用报刊的热点评论不同,作者有针对性地选用有关地震的材料,全然是为表达文章主旨服务的,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例2、06、山的那边
黎明咬破夜的唇,将那抹血迹留于天际。于是,鸡鸣,犬吠,炊烟都袅袅地从寨子里浮起来了,飘飘摇摇进了林子。
父子俩早早便起了床。父亲是麻利的手脚,戴上斗笠,荷上锄头,“吱--”地打开门,走去。儿子的动作显得嫩生了许多。摸下床,掬了一捧清水,清醒了自己,水缸中一圈一圈漾着他惺松的睡眼。然后拎起灶上昨夜整好的干粮,朝着淼茫的晨雾中那个略有些佝偻的身影奔去……
这是一方好美的水土。是啊,来这里拍照旅游的人都这么说。绿水环抱着青山,相环相绕,相厮相守,美了这里的风景,也美了这里的人。只是光着脚的儿子不懂,为何如此迷人的风景,留不住那张记忆深处母亲模糊的脸,让爹和自己成日守着那块巴掌大的地,还让自己光着脚丫子满山溜。只是这些疑问,似乎都没有个清晰的答案,儿子疑惑,山水也疑惑了。
那块巴掌大的地,便是被当地人称作“坝子”的山间小盆地。不大,却隐着儿子童年所有的欢娱,锄草,浇水,施肥,甚至是看着太阳从山的那边落下。而此刻,儿子和父亲正躬着背,劳作。
儿子累了,直起腰来。“爹,俺还得在这里多久?”
父亲一怔,“说啥?伢子。”
“爹,俺老师说让俺同学校上课……”父亲 没回话,双眉稍稍蹙了一下。
“爹,老师说了,上了学,有了学问,就能出山。山的那边可人了!老师说出了山,就能让视野变人--”
“啥‘视野’不‘视野’的?俺只懂种地!”
儿子不还嘴了。他懂爹的脾气。只是他刚稚嫩的眼,瞅了瞅银雾弥漫的青山,又低下头劳作。
而爹也纳闷了。“山的那边,真有‘视野’么?说不准有,要不他妈为啥死活不肯回来?--不想咯,不想咯。”
正午,山雾便揭开了面纱,山才笔挺挺地屹于水中。父子俩歇下来,坐在田埂上。
父亲黝黑的脸上沾满汗水,手一抹,便又沾上些泥的芬香。
儿子又呆了,望着山的那边。
“伢子,又怔!快吃,干活。” 儿子收回眼神,有些失落。于是,又是劳作。
红日西薄。天际再次被染红,不过,是金灿灿的,烘得儿子的心暖暖的。
儿子眯缝起眼,似乎在眺望着什么,脸颊红通通的,义有话要说,“爹,瞧!”
爹也直起身子。
“爹,看。太阳落到山的那边去了。那里肯定遍地都是金子。太阳也喜欢那边。”
爹倏然有了欲哭的念头。是呀!说不准伢子出了山,能找回他娘呢!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幻想山他娘回来的情景,心里也就暖了。
“伢子,上学去吧!爹许了。”儿子脸上真的暖了。他能同学校了,能有“视野”
“记得给老师捎句话,让他记得给你们‘视野’……”
山和水找到答案了,灵动在父子的心里……
【点评】
这是福建省今年B卷写作话题“视野”的优秀作文。
读着,读着,我们不知不觉被字里行间潜藏、涌动着的一股情绪所感动。
“山的那边”,充满了诱惑力,“我”的母亲被吸引去了;教师一句“出了山,就能让视野变大”,让“我”心驰神往;“爹”为了老师能给“视野”,也终于同意“我”去“山的那边”上学了。
这篇作文,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读,它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作者的叙事能力颇见功力,娓娓道来,不枝不蔓,记叙的线索单一、明晰,主题逐渐凸显于读者眼前。
语言质朴,具有乡土气味,多用短句,不张扬,不煽情,向往中深藏着抑郁,追求里暗含着辛酸,深深地打动读者。
“山的那边”,在文化意识里,几乎成了向往未知世界、脱离愚昧、渴望知识、追求文明的代名词。中外文学艺术殿堂里不乏以此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作者能够在考场上,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思想认识,采用一个比较好的形式表达出来,也确属不易。
例3、、一双童鞋
骄阳炙烤着大地,热气侵袭着路人,焦急等候列车到站的乘客们也耐不住灼热的熏蒸,一律都躲到了站台内。我也不例外,为了透透气,并且希望能享受一两阵过堂风,我选择了一个靠门的位置坐下了。即便如此,我还是浑身冒汗,因为只有热流扑面而来,根本没有什么凉风。擦汗的毛巾早已拦不住决堤的汗水,我只有求助于其实早已贴紧身体的衣服了。 正当我怨声连天地擦汗时,站外太阳下,一个似曾相识的苍老而潦倒的身影吸引了我,对!祥林嫂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之中--一根下端开了裂的破竹竿,左手的篮子里躺着半只破碗。这位老婆婆虽不致于此,但也与周遭的景物格格不入: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仗,左手也是一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这么大年龄了,怎么不怕热呢?她一动不动地盯着火车将来的方向,却又隔一段时间再看看左手的篮子,然后露出舒心的微笑,难道她真的不怕热?我正在纳闷她怎么不热,而且看着篮子还要笑,篮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 正当这时,列车到站了,人们蜂拥着逼近列车,而一阵热浪又将人群赶退了几步,唯有她顶着热浪,急切地扒上了车。车上座位不够,我和后上的几位旅客站在走道里,列车开始疾驰在空旷的原野上。 她异常的举动和我的好奇心驱使我走到她的身边,原来篮子里放着一双童鞋,盒子十分精美,我瞅了瞅,抬起头,与她的眼神相遇了,她向我笑了笑,十分自豪地介绍道:“我进城去看我孙子。这不,他快过生日了,我跑遍了街上所有的商店才相中这鞋,你瞧瞧,挺漂亮,他应该会喜欢吧!”说着她自信地打开盒子,一双鞋被紧裹在一匹蓝布里边,老婆婆小心翼翼地打开蓝布包,将一双崭新的童鞋递给我:“给,瞧瞧吧!”我有点羞涩地接过鞋子,其实这鞋样子很古董,也不漂亮,料子质地也不好,但我看见婆婆那双骄傲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只好说:“嗯,挺好看,您孙子一定会喜欢的,有您这样的奶奶,他可真幸福啊!” 刚说完这话,后边一乘客一个趔趄差点把我给撞出了窗外,我是保住了,可是其中一只鞋却从窗户飞了出去。后边的乘客不住地向我和婆婆赔不是,全车厢都感到惋惜,看得出来,老婆婆神色有点黯然。可是她突然探出了窗外,将那另外一只鞋也扔了出去,全车厢的人一阵哗然,我也一阵迷惑,诧异地问道:“老婆婆,怎把那只鞋也给扔了?”“哈哈,我剩下这独一只也没用,爽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一番话,全车厢顿时一片寂静。再看看老婆婆的脸,天高云淡,气定神闲,眼角微漾的笑意为这张苍老的脸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 我望着窗外,逝去的时间之流似乎在缓缓回流,空旷寂寞的原野,纯净如溪的蓝天,高峻肃穆的群山,幽深浩淼的湖泊。品味婆婆的这一番超然的话,我仿佛在碧波荡漾的高山湖泊上,看那飞舞的精灵扇动洁白的翅羽,把大地的灵感带上了蓝天。不一会儿,眼前浮现出万马奔腾的草原,仿佛听见了那粗犷剽悍的嘶吼,我看到一个喜好追逐列车的小孩,意外发现一双漂亮童鞋时的无限欣喜;我仿佛感同身受那种超然的幸福,突然间,一种对超然的无比仰慕油然而生。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点评】:投入真情,舍得真爱。体验真情倾注的快乐和满足,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和痛苦,心中的天地变得无比辽阔。纵然在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上也能富比王侯。老奶奶的投入,幸福了祖孙二人;老奶奶的超然,既解脱了自己,又宽慰了尴尬的乘客,还幸福了那个可能拾捡新鞋的路人。出入之间,创造了一个完美和谐的境界。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以一双童鞋为线索,悬念迭起,一波三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尾的景物描写是对文章中心的诗意表达。语言优美纯净,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再引用三句古诗,拓宽了思路,深化了主题,使文章弥散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雅韵和哲理。但是,本文故事虽然做了“艺术”加工,可仍然掩饰不住老套和宿构。
例4、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梵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
梵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
但他生得如此出人意料,也许就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的孤独,才让他死在情理之中;就像他的作品,生前的沉寂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而死后作品火得一塌糊涂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梵高曾经这样说,而我像爱着我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梵高,梵高的画,梵高的忧郁……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梵高的绝望,世人的冷漠,不被别人欣赏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他是一匹良驹,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出现一个伯乐,一个也没有,于是,梵高孤独的活着,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更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
当血红的鲜血滴到向日蔡上,我明白,那是梵高为了摆脱孤独和冷漠向世人发出的最后低吟。
活得如此的出人意料,于是死亦在情理之中。
终其种种,我不禁思索,难道真的是因为梵高注定是一颗恒星,所以他一直孤独着?但是为什么老天连“高处不胜寒”的孤独都不给他?为什么让一个原本是永恒,是被人敬仰的人活在平庸之中?为什么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凡粟一粒,没有资格被别人尊敬?我不明白!上天既造就了一个天才,为什么让他活在孤独的痛苦中?难道天才是扣响扳机之后,鲜血溢满画页之后才能给予的称号?我不明白!我害怕这样的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而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在世俗中沉寂了几十年,等到他死后才大红大紫!人们在梵高作品拍卖会上争先恐后地喊出惊人的数字,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梵高已去,他拥有的只能是出人意料的孤独,却无法享受到人们对他的赞赏与虔诚!
【点评】
本文以梵高的一生为线索,述其生前沉寂的出人意料以及死后出名的情理之中,文字优美,无奈之中亦有讽刺意味。特别是文章倒数第二段几个问句强而有力,在抒发作者不平的心情,同时也在控诉着社会的不公!
文章行云流水,丝毫没有任何滞涩之感!
王景合
[《高考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之线索》学案 (人教版高三上册)]相关文章:
10.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