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4-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

“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

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

(给……命名)

6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

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7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

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8.背诵此段。

9、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

4.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5.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

“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

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6.背诵此段。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5.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6.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7、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8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9 背诵此段。

10、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刘如君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桥的第二课时教案

2.日月水火课时的教案

3.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

4.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5.《马莎长大了》的第二课时教案

6.小学二上《Festivals》第二课时英语教案

7.赤壁赋第二课时教案

8.月光曲的第二课时教案

9.《语文园地六》第二课时教案

10.木兰诗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