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通常,自居正统的人把异己的观点称为异端。关于异端,孔子曾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构建好自己的思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批判异端。在孔子身后一百多年,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但是在对待异端的问题上,孟子却和孔子的观点完全相反。孟子主张坚决地批判异端。同样是对待异端,为什么孔子不去批驳,而孟子却一定要进行激烈地批驳呢?孟子是如何批判异端的?他批判异端的意义是什么?孟子所说的异端又指的是哪些思想呢?
先解释下什么叫异端。异端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坏的意思,就是你提出一种说法称为一端,跟你不一样的称为异端。有这一端就有那一端,所以在孔子的时候他提到,他说你对于异端没有必要去批判。他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说去批判不同立场胡说法,就会带来后遗证。我这样翻译是因为配合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来说的。你跟我的立场不一样,彼此间没什么好商量的,天下路多得很,各走各的路嘛。也许将来你会发现我是对的,也许将来我会发现你是对的,不要现在立刻要分个对错!开始的时候只是说,跟你意见不一样的人就是异端。当你骂别人异端的时候,别人也认为你是异端,所以孔子的立场是认为你不要去批判异端。到孟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到孟子的时候,从孔子的思想传下来,到了战国时代中期,天下大乱。
孟子发现,第一个,乱是一个事实,从春秋到战国一路下来。那为什么乱呢?原因之一是因为,思想之间有偏差。人的思想有偏差就会表现在行为上,在行为上就会造成各种复杂后果,最后结果是不好的,所以这代表说当时流行的观念有问题。孟子为什么要起来批判这些不同的学说呢?他人为现在是一种洪水猛兽,叫做自然灾难,但是人间所造成胡灾难更可怕。我们谈过“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人吃人的世界。什么叫人吃人的世界呢?尔虞我诈,利用别人,牺牲别人,别人还不知道,这不就是人吃人的世界吗?孟子担心啊,战国时代这样一路发展下去,将来中国只能毁灭了,所以他才要起来批判这些异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各诸侯国都企图兼并别国,壮大自己。这时一些御用文人,就以各种学说游说国君,帮助各诸侯国不择手段地进行兼并战争。孟子认为,正是这些异端学说造成了天下大乱,所以要对对异端进行激烈的批判,那么孟子所说的异端,都是指哪些学说呢?
孟子认为当时天下所有的言论“不归于杨,则归于墨”。他说天下人的说法不是归于杨朱这一派,就是归于墨家这一派,就墨翟这派。杨朱这一派在古代没有人讨论是因为他没有著作留下来。那么如果你简单问的话,孟子后来又提到一句话,说杨朱这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拔一根汗毛,对天下有利,我也不做。为什么?对你们有利是你们的事,我损失的是一根汗毛,等于是我损失了很多力气帮助别人。别人是别人,那跟我无关,我自己的身体发肤,我好好保护好。这就是杨朱的思想,杨朱是为自己着想。其实说到为自己着想,基本上我们并不反对每一个人为自己着想。譬如在美国有很多学派,讨论到伦理学方面,有一个学派认为“利己主义”。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利,对自己有利就是对的,这就是“利己主义”。
另一派叫“利他主义”,有利于别人才是对的。这两派其实没必要争风相对。比如一个教授,他主张利己主义,上课都要讲对自己有利,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他有一天走在街上,他没注意到后面一个学生跟着。他看到路边一个乞丐大喊到:“可怜我吧,给我钱吧!”他就掏了五块美金给他。学生立刻上来请教老师,说:“老师你不是主张利己吗?那你刚才干吗给钱给这个乞丐,变成利他呢?”
老师说:“我没有利他啊,我还是利己啊,因为他叫的声音太难听了,让我听得很难过。为了让他闭嘴,让他不要叫,我就给他五块钱。他不叫了,我就比较愉快了,我还是利己啊!”所以这就说明利己跟利他没有必要矛盾。怎么可能世界上的人都受苦,你一个人快乐?不可能的,感情是有传染性的。孟子作为哲学家,他有一种能力,就是把一种理论推到一个逻辑上的结论。通常我们没有受过哲学训练,不太想这些问题。认为杨朱有什么不对呢?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替自己着想,“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你管他人瓦上霜管得着吗?如果说没有把它推到逻辑的结论,像孟子就推了,他说你只为自己着想的话,等于是你不要国君了。什么意思,国君需要靠你们的税收,他才能好好思考国家整体的问题,国家发展的问题。那你统统为自己着想,那谁来做大家的事呢?要不要筑长城呢?要不要开沟渠,开运河呢?这个谁来做?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话,他怎么可能去有这么大的规划呢?国家整体的安全谁来负责呢?对不对!所以孟子火气很大,就用禽兽来描写杨朱、墨翟。杨朱因为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思想的细节我们不清楚。你把墨翟这一派人说成是禽兽,没有人会同意。这一派人“摩顶放踵”,帮助天下人。连在《庄子》里面《天下篇》,他提到墨翟都很尊重,他说他真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干,又好心的人,只是一般人做不到。那么墨翟主张什么呢?要兼爱。兼爱就是同时平等地爱每一个人。
杨朱的思想不顾国君,只考虑个人利益,被孟子说成是禽兽。墨翟的思想却和杨朱截然相反,他主张尽全力去帮助别人,可是为什么墨翟的思想也被孟子说成是禽兽呢?即使是现代社会,墨家平等博爱的观念也在被人们广泛提倡,那么孟子认为这种思想有什么不对吗?
孟子认为,杨朱为自己考虑,等于是不要国家,他不要纳税,反正我替自己着想。墨翟替每一个人着想,到最后等于不要父母亲。“无父无君,禽兽也。”所以这个禽兽不是骂人,是描述事实。禽兽哪里有国家,没有的,禽兽哪里有父母的观念,也没有的,至少不是我们所了解的这种情况。所以孟子推导的这个逻辑的结论就是说你这种想法不可能普遍应用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话,将来这个社会不成社会了。一般讲兼爱就是同时爱,没人反对你同时爱很多人啊,差别在于“平等的爱每一个人”不行!你有多少力气呢,你同时平等的爱每一个人,你吃得消吗?被你爱的人会觉得很复杂啦,父母亲就觉得你好象弄错了吧,怎么爱护父母亲跟爱护邻居的老人家一样!那父母养你不是白养了吗?那为什么邻居家的小孩不跟你一样,到墨家来孝顺我呢?我们对于老朋友比较热络,对新认识的朋友比较生分,这很自然。
那你说我看到每一个人都一样地亲切,那些刚刚认识的人会吓一跳,你干吗对我这么好呢?那些认识久的朋友会觉得难过,你怎么对别人跟对我一样呢?所以这是人情之常啊。你提倡一种思想,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这种思想它有它的局限性。在孟子的时代有个人叫夷子,他拜托人介绍想跟孟子谈一谈。孟子推托自己有病,不愿多谈。因为他知道立场不一样,没什么好谈的。这个人再三找人去,一定要孟子交换意见。孟子就说,你给他转告吧,说墨家认为办理丧事要以薄葬为原则。说到薄葬跟厚葬,这是儒家跟墨家一个差别。儒家认为要厚葬。孟子有名的就是他的母亲过世的时候,他用最好的棺木为母亲办丧事。所以他就说,你们墨家认为要薄葬,不要浪费,用简单的方式把长辈埋葬就好了。
在墨家看来,与其浪费金钱和时间搞铺张的葬礼,不如把钱节省下来留给活着的人。从节俭的角度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可是孟子为什么还要批判墨家薄葬的主张呢?孟子的理由是什么?
他说在上古有个这样的人,他父母过世的时候,没有加以埋葬,就把父母的尸体丢到山沟里去了。大概古代最原始的时候并没有葬礼,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孟子想象的,过了几天那人从那里经过一看,狐狸正在啃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在上面吸吮。这个人额头上冒出汗来,眼睛斜着,不敢正视这个画面。他的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他的汗是心里惭愧自然流下来的。他立刻回家拿来锄头簸箕把父母加以埋葬。这说明孟子认为人的所有行为,象这种礼仪规范,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后一个适当的方式来加以处理的。所以把父母好好地掩埋了,这就是葬礼的开始。作为葬礼不是说我规定你要做,而是说你作为一个人子作为人女本来就应该要做的。这就说明了葬礼的由来。他这一说之后,话传回去,夷子就说了,我领教了。他承认他输了,孟子说的是对的。什么意思呢,儒家的思想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有各种规范,叫做礼仪。它的来源是真诚的内心的情感。你不谈内心的情感,只看外面的话,就觉得说太浪费了。你为什么花这么多钱,买这么好的棺材去埋葬,埋到地里面就不能用了;为什么不替活人着想呢,你替死人花太多东西的话,活人用的就少了。
但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活着的人对于对过世长辈心中的感情要经过这个合适的葬礼,才能得到平抚,才能得到安顿。所以孟子就说,我宁可自己节省一点,也不能草率地为父母办葬礼。这就是儒家的立场。所以儒家的厚葬绝不是外在形式而已,而是说你不这样做就觉得心中不安,心中不忍。所以我为了让自己心中愉快,我就愿意这样好好去做。而墨家的话,有点违反人之常情,只看现实的厉害关系。就是说你活着的人需要用什么这个先考虑,人已经死了就不要去管他了,这个违反人之常情。所以孟子很强调什么,他听到一句话,就可以分辨这就话有没有盲点,这句话有没有执着,他专长之一叫做知言,解别人的言论。一听到别人的话,就知道有没有缺点有没有问题。一般人只看到这句话讲得好不好听,他可以知道这句话推到最后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观念不对的话就会影响到政治上的一种措施,最后变成事情之后影响百姓的生活。所以孟子他一方面是知言,一方面当然是浩然之。所以他对不同的言论,他有不同的判断。
知言善辩,是孟子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说,孟子不仅擅于分辨错误的观点,还能够切中要害,针锋相对地加以批驳。因此,批判异端也就成了孟子一生政治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孟子都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又曾经批判过哪些异端呢?
我们首先要把重点放在一个比较特别的学派,叫做农家。农家简单的说起来就是认为每一个人都要耕田,然后才可以吃饭,是从神农氏发展下来的。有一个人叫做许行,带着一批学生来到滕国,见到滕文公说:“听说你在行仁政,那我希望当你的老百姓。”滕文公当然很高兴了。我的国家这么小,居然有个学派的领袖带着一些门徒到我的国家来要来依靠我,分一块地给他。许行就带着学生几十个人自己耕田,自己编草鞋,编席子来过日子,生活非常简朴。这时有两兄弟,从宋国来到了滕国,本来是学儒家的,后来看到许行的这种农家的表现很羡慕。为什么?因为他跟这些门徒的感情非常好。大家可以想想看,这几十个人一起耕田,一起做一些粗活过日子,他们之间显然不会有什么厉害的纠缠和复杂的关系。
一定是我的跟你的大家都可以用,相亲相爱。我们都知道,要在一个小规模的团体里面要做到情同手足、互相照顾,并不是很难的。但是规模大了以后,就会分小团体了,各种圈圈就出来了。这时候陈相跟他弟弟看到许行这样才对,就放弃儒家学说,转投了农家的学派了。他还去看孟子,跟孟子说滕文公还不够好,他并没有跟老百姓一起耕田,他并没有一面烧饭一面治国。滕国还是有仓库,里面还藏着很多粮食跟货物,等于你是从老百姓那里剥削来的。他说这样还不够好。
农家提倡君民并耕,人人自食其力,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耕种,包括君主和大臣。同时排斥农业以外的任何行业,这种思想在当时顺应了百姓对平等社会的渴望,一度深入民心。但是孟子却从农家思想中看出了问题。那么,农家思想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孟子就问啦!他不是问许行本人,他问陈相,相是从儒家转到农家。孟子问:“许子,他自己耕田才吃饭吗?”“对的,他农家当然自己耕田才吃饭。”“许子自己织布才穿衣吗?”“许子穿粗麻的衣服,不用织就可以穿的。”“许子戴帽子吗?戴什么帽子啊?”“戴白绸做的帽子。”孟子问:“许子自己织的吗?”“不是。”“他为什么不自己织呢?”“这样会妨碍耕田。”这一说你就知道他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了。要戴白绸做的帽子,那你靠粮食来换。别人替你做帽子就没时间耕田。那你耕田是对了,别人做帽子是错的,那你干嘛跟他换帽子呢?孟子就这个意思啊,再接着问:“许子烧饭用锅子吗?”“是的。”“锅子是他自己做的吗?”“不是,去换来的。”“他耕田用锄头吗?”“是的。”“锄头是自己做的吗?”“去换来的。”“那好啦,你种的粮食跟别人换锅子,换锄头,换帽子,别人都不对,因为他没耕田。你怎么可以这么武断呢?我耕田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你为什么不统统自己做,从家里面拿来用就好了,何必跟别人换呢?”那人就说了:“他没时间啊,耕田很重要。”孟子就说了,一个人身上所用的东西呀,要各种工匠的努力才能齐备。比如说我的眼镜我要自己做的话,估计做个半年也做不出来,尤其近视这么深,你哪有这种设备呢?比如说穿的西装,我要自己做说不定做了一年还没做好。皮鞋呢,还要找皮。
如果一个人身上的东西都要自己做的话,等于让天下人都在路上奔走,每个人都跑来跑去找材料,到最后统统做完毕了自己也老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啊!所以代表农家的立场有问题,你只认定耕田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而且很直接的民以食为天。我直接的我耕田,产出的粮食我吃了,这个是最直接的。别人他没有直接做,他做瓦匠,他给你做锅子,他做铁匠,给你做锄头,让你可以方便去耕田去生活,那你说他不对,这显然是强词夺理。这第一个要重点是,提醒农家必须分工合作,分工合作才能让每一个人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孟子讲了一大段说啊,你这个人儒家不学好,居然去学农家,这个理论根本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个人还要强辩,陈相就说:“可是按照我们农家的办法,还是有优点,市场的价格可以比较单纯。譬如小孩到市场上去买东西,布匹、丝绸长短相同价钱就一样,麻线跟丝棉线轻重相同价格就一样,五谷呢数量相同价格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格就一样。”他强调的是后面都一样。
农家主张同类物品相同价格,这样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价格上被欺骗了。农家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法,构建一个人人平等,童叟无欺的社会。毫无疑问,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孟子为什么还要对农家进行批判呢?
孟子就问他说,物品的差别是本来真正的情况就是如此。我现在说只要是石头价格都一样,那石头有石头有玉石还有钻石啊,那价格都一样,难以想象,天下人都被扰乱了。并且你说鞋是大小一样,尺寸一样,价格也一样,那谁会做那种比较精致的鞋子呢?每个人都做那种最简单最粗糙的鞋子,反正价格一样嘛!他说东西的不同,有的差一倍五倍,有的差十倍百倍,有的差千倍万倍。所以这东西轻重一样,长短一样,数量一样,价格就一样,这样小孩子去市场不会受骗。你就为了小孩子不会受骗,就要让这些东西都一样,那天下人不是都没有人会认真的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吗,因为跟他所付出的劳力不均等。所以农家居然有这样一种想法,他的用心是对的,我们常常讲童叟无欺,但是你的做法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是农家。孟子跟农家辩论很容易使农家站不住脚,无法再发展了。那另外还有什么一段需要批判呢?有的,一个当然是纵横家,纵横家有我们最熟悉的苏秦张仪,合纵连横,这些人口才很好。所以就有人跟孟子说,这些人是大丈夫啊,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很紧张。他一生气就可以联合各国来对付你,诸侯都怕他的。他们这些人坐在家里面没事过日子,天下就太平了。这不是大丈夫吗?让别人对他们很重视啊!孟子说这不算大丈夫。他们只是看着别人需要什么,在夹缝里面求生存,顺着这个对付谁,在这里面耍手段,算什么大丈夫。所以孟子就因为别人提到这个问题,他特别讲了一段话,传诵至今。什么叫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是孟子才发现这种人格的挺立,他的价值有无限的尊严。因为一般人做不到,富贵了就开始沉迷在享乐里面了,一贫贱就放弃改变志向了,威武一来就屈服了。但是孟子认为这三点做到,你能够“三个不”都做到才是大丈夫,而不是你在中间利用各国的形式,互相取一个利益,不是为那个,那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所以他对纵横家是不屑一顾的。这些人逞口舌之利,今天说你好,明天说你不好,今天说这样对你有利,明天说这样对你有害,都是三寸不烂之舌而已。另外孟子当时也有一些人脑袋很奇怪的。有一个人叫白圭,他跟孟子说:“我治水的本事超过大禹。”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累得不得了。庄子描写大禹用一段话实在是很刻薄,说大禹累得是小腿没有毛,大腿没有肉。讲了好几次。所以这么辛苦的大禹终于把水治好了,居然来一个人叫做白圭,说治水超过大禹。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禹为降服水患,率百姓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洪水入海,造福百姓。也正因为如此,禹受到华夏子孙的世代称颂。可是白圭居然自称治水的本领超过禹,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那么白圭是怎样治水的?孟子为什么要批判他呢?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的时候是把四海当做低洼的水坑,把水导入四海里面。你治水是怎么样呢?以邻为壑。你这边筑起墙来,把自己的水排到邻国去,让邻国淹水了,你这一国没事,这怎么叫治水呢?别人也跟你一样,到处互相淹来淹去,这叫什么治水的本事呢!”所以代表当时有很多人各种做法都有,各种想法都有,而孟子不厌其烦地有机会就加以批判,加以导正。譬如他在齐国待的时间比较长,有一个人在齐国名声特别好,叫做陈仲子。孟子说,陈仲子这个人在齐国读书人里面你要选的话他是巨臂。我们今天讲巨擘,大拇指,就是这么来的。就是现在学者里面什么人是大拇指啊,谁是巨擘,当然是陈仲子。但是陈仲子特别的廉洁,不值得学习。他怎么描写陈仲子的廉洁呢!他说陈仲子这个人也是齐国的世家,在齐国也是有着贵族身份地位的。但他认为他祖先这个身份地位不太合理,他就不要。他哥哥就接过去了。他哥哥就变成了富贵人家,他过得很穷困。孟子怎么描写他,他饿得头昏脑胀,昏迷了很久,后来呢他捡到一颗枣子,已经被金龟子吃了一半。他把枣子拿来,咬了三口吞下去,眼睛才能睁开来。这实在是太惨了,这样才能活命啊!活命后有一天,他带着太太回到母亲家。因为母亲跟他哥哥住在一起,他自己住在偏僻的乡下,等于住在很简陋的地方,过简单的生活。这个时候有人送一只鹅给他哥哥,他哥哥也算是有官位的,有人送礼很正常嘛。他一看就生气,他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干什么。他哥哥也不理他。隔了几天,他母亲就叫人把鹅杀了,煮顿饭给他吃,他就吃鹅肉。吃了一半他哥哥回来了,他哥哥说:“你在吃什么?这就是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吗。”他一听了之后,立刻跑到外面把它吐掉。你看这不是很廉洁吗?代表说你这个鹅是别人说不定是贿赂的,那是来路不明,所以我是不吃的。但是母亲煮好的菜,你也不能分辨是怎么来的,所以代表我廉洁,知道之后立刻吐掉。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廉洁的人都会得到百姓的称颂。因此陈仲子的廉洁,也同样被当时的百姓传为佳话。可是唯独孟子认为陈仲子的廉洁不值得学习?孟子为什么要这么说,陈仲子坚持廉洁有什么不对吗?
孟子怎么说,他说,你这种态度也太过头了吧!你怎么知道你每天吃的东西是好人做的稻子还是坏人种的稻子?你怎么知道你住的房子是好人盖的还是坏人盖的?你如果一定要这么廉洁的话,那么你活在这个世界上简直无路可走了。只有蚯蚓才能做到你这种廉洁。蚯蚓我们知道在地底下吃吃泥土,上来吸吸泉水,它什么都不需要拥有,非常廉洁。所以孟子就讽刺他,只有蚯蚓才能做到才能做到你这种廉洁。一个在全国被称为最廉洁的人,在孟子口中变成一个拘泥、执着、很顽固,只坚持某些原则而不知道变通的人。只看到小的地方,没看到大的格局,好好的一个念书的人才,就这样子恐怕糟蹋了,埋没了。当然我们对这样的人很尊重啦,但是他观念为什么不能调整一下呢?所以儒家的思想为什么可贵,他有变通。我们将来讲到孟子他的辩论技巧,各位就知道他怎么变通。他的变通绝不是好像是墙头草,我都要给自己找理由。儒家不喜欢找这种伪善的理由,我做错了我还找理由找借口,这没有必要。但是儒家很强调“守经达权”。你如果不能变通的话,人间的是没有重复的,昨天一件事这样做是对的,今天这样做不一定对,因为环境变了,情况变了。但是你原则来自什么地方,来自真诚。我对于原则的了解跟坚持这是不能变的,不能有丝毫妥协的。所以象陈仲子他也受到批评了。再看郑国的子产,子产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君子。孔子很称赞郑国的子产,说他是一个难得的政治领袖。但是孟子怎么说呢,子产不太懂得政治,因为他曾经帮助别人,用他的车载他们过河。譬如说你当一个宰相,上班途中看到老百姓没桥可以过河,又抬着很多货物。这时候怎么办呢?这个宰相很好心,觉得好,我的车借你们。这有车子有轮子上面比较安全,载他们过河。孟子说你这样就不懂得怎么样做宰相了。你如果十一月就把行人走的桥盖好,十二月就把可以通车的桥盖好,老百姓就不用担心怎么过河了。你如果看到每一个人都要用车载他过河,那你还当什么宰相,你就负责过河,做一个帮助别人小事的人就算了。你把桥给别人造好,宰相出门的时候叫别人回避你都可以。因为他都有桥走,他不会耽误时间。而你宰相做的是公务,是重要的事情,别人愿意配合你。你如果想讨好每一个人,时间怎么够用呢!所以可以看到,孟子他在很多地方都要分辨什么思想是有问题的,什么行为是有偏差的,他分辨得非常细致。
我们看到墨家、农家、纵横家等思想之所以存在问题,关键在于他们的主张都过于极端,没有全面辩证的看待事物。孟子认为这些极端的思想就是异端。也正是由于这些异端思想的存在才导致天下大乱。因此孟子对这些异端进行了激烈地批驳。最后我们要问,孟子的批驳有效果吗?
我们最后要问一个问题,他这种批判有效吗?其实我们都知道没什么效果,因为人们喜欢听一些新奇的言论,儒家思想的特色在于承先启后。我们以前学习古代思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在美国念书,就有机会看到外国人怎么看我们的古代思想,叫做旁观者清。外国人有时候他因为跟我们有距离,他看得比较完整比较透彻。他们就用三句话来描写古代思想的三大派别,他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墨家最保守,道家最革命,儒家最中庸”。这三句话不容易了解。第一句话:“墨家最保守”为什么?我们今天谈到墨家思想只简单谈到《孟子》里面的墨家思想,你真的看《墨子》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墨子真的很保守,他强调天志,天有意志;强调明鬼,他要把鬼的道理说清楚。简单说来,如果你做坏事,他说天会罚你,怎么罚呢,鬼会吓你。所以在墨子书里讲一些鬼故事,让你知道你做坏事是吧,鬼要对付你了,你做好事,神要给你祝福。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古代人的思想,认为上天赏善罚恶,很保守。相对的你说“道家最革命”,我们觉得很奇怪。道家不是顺其自然,不争无为,怎么会很革命呢?一般想象的革命斗士手段激烈,造成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在外国人看来认为道家是很有革命性的,他把天给革掉了,换成道。我们刚才讲到保守,墨家强调天志,天的意志。道家革命,把天放到一边,上有天下有地,叫做自然界,真正重要的是道,这不是很大的革命吗?而儒家是中庸的,把周公的这种思想,礼乐的这种制度设法接过来,承先启后,开展出来仁,仁义的仁,让你真诚由内在产生情感,再用礼乐来外面的配合。这一来的话,就成了有源有本,整个生命可以重新稳定。因为孔子面对的时代,后面孟子面对的时代,也是类似,就是礼坏乐崩,天下已经乱了,没有秩序没有规矩了。那你为什么还要行善避恶呢?儒家整个的秘决就在这里,因为人性向善,所以行善避恶的动力是由内而发,我只要真诚就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这点掌握住的话,后面礼乐可以重新得到基础,得到根据,人类社会的安定就变成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孟子他要“正人心,息邪说”。所以我们谈到孟子,会发现儒家有一种特色,“为真理而辩”。那你们怎么知道是真理呢,你从不同学派来看,说不定认为你这个也不一定对呀。所以在这里就要配合他其他方面的观点来看,最主要的是一种学说提出来之后,要让每一个人都听得懂,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实践。所以我们今天介绍孟子的批判异端的想法,有这些资料可以参考。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之批判异端(文字稿)]相关文章:
1.懒惰的智慧的教案
2.懒惰的智慧课件
4.懒惰的智慧教案
5.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译
6.孟子中的名言
7.演讲稿之追梦
8.孟子名言100句
9.
10.孟子的精辟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