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与生活   

发布时间:2016-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内容提要: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实际上就已经揭示了语文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我们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同时希望生活中能孕育语文教学。所以,既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又可以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人文的精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生活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里的“交际工具”,即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工具。在这一界定中,实际上就已经揭示了语文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以上教学理论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所以,既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又可以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人文的精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那么,作为以语文为载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就理所当然的要扎根于现实生活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为什么要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为坚持生活性课堂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 生活是语文之源。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使生活关照语文教学,学生会有一种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这种心境下学习,学生的各种灵感才会活起来,他们的思维才会长上翅膀,让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广阔空间,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个体的与群体的、社会的与自然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广阔的生活领域,指导学生用眼睛、用心灵去阅读社会生活这部无字的活的书,读懂了这部活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感,他们才会更好地读懂用文字写的书。

    因为坚持生活性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或者是老师对课文作了精辟入理的分析,或者是围绕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师生在一块研究。但往往始终跑不出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的怪圈子,这种理解是抽象的。经常是老师花了大量的心血去准备可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弄得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长此以往,学生出现厌学甚至怕学语文的现象! 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难题,究其原因,关键是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割裂了开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只有使语文教学联系生活,课堂教学才会如鱼得水般的真正的活起来。学生潜在的生活表象才会被唤醒,才能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刻而正确的理解,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才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去。时间一长,他们就形成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何愁他们学不好语文呢?

   因为坚持生活性课堂教,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对知识的枯燥的说教,肢解课文,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忽略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社会生活实践表明,这种教育理念越来越与社会发展相去甚远,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现代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要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呼唤教育,只有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课文,进而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去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珍视语文,热爱生活。陶行知先生很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把学生放在社会这个大的熔炉里,才能把他们百炼成钢。作为一名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上的少年,如果不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政治,怎能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出旺盛的爱国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如何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首先,联系生活设计导语,敲开学生求知的心扉。导语或者把旧课自然地引到新课上来,起到铺路石的作用;或者揭示该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或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在课间玩耍的心收到课堂上来……,总之,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导语,只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敲开学生求知的心扉。教师往往只需三两句话,就能很快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向,拉近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中。例如,在教学《论语十则》时,介绍了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都努力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 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就势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一节课下来,我们在探究猎奇中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反之,假如老师的导语设计不当,使本来就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一开始就笼罩上一种相隔万里时空的距离感,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联系生活创造情境,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实践表明,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差,而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情境的引导。作者特定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对生活的认识。阅读教学就是要把蕴藏在这字里行间的作者的这种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传统的说教枯涩乏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受到严重束缚,这种教学方式方法是必须加以摈弃的。我认为,语文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出与之相应的生活情境,才能找到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契合点,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同时这种方法也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例如,我教魏巍的《我的老师》,就先让学生回忆他们自己惹妈妈生气是的情景,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明白蔡老师假发怒真爱学生的感情。 联系生活进行阅读教学,可能学生会有与原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统一的、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有不同。因此,在现代阅读教育实践中,应该求同存异,切实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他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感受,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生活指导写作,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清代袁枚说:“提笔先须问性情”。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情”从何来?从现实中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尊重现实生活,积累生活细节,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敢,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作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做人的需要。现在不少中学生都爱写那些“假大空”的文章,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长此下去不仅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来,而且也确实扭曲了这些纯洁少年的心灵。从这方面来看,联系生活进行写作指导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学生:杜甫如果没有自身的特定的生活经历,就创作不出《三吏》《三别》这样的佳作;当代作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手材料,也创作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还列举了很多在中考中写真实感受的作文得高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明白这样一个作文道理。另一方面,还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或者指导留守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抒写他们的内心的思念;或者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自体验生活,叙述亲体验的事;或者结合当前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论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明白:只有写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写作才能变成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

[浅析语文教学与生活   ]相关文章:

1.语文教学生活化论文

2.语文教学小论文:浅析小学起步作文

3.浅析人们生活的幸福度心理学论文

4.中职语文教学课件

5.语文教学课件

6.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7.语文教学的论文

8.语文教学论论文

9.语文教学课件《种子》

10.马说语文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