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
自学提纲
1、走近作者
(1)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 、 、 等。
(2)《珍珠鸟》从体裁来看是一篇 ,这种体裁最大的特点是
2、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鸟巢( ) 呷( )嘴:
眼睑( ): 斑驳( ):
雏鸟( ): 眸( )子:
生意葱茏: 信赖:
3、你认为文中哪些字词还需注音释义?
4、速度课文,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了什么事?
5、请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6、鸟儿对“我”的反应是怎样变化的?
7、文章开头为什么用单独一段话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8、怎样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9、你认为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对人们有什么启发?
学习笔记
课后练习
(一)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作家________ ,他还有另外的代表作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2、根据下列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眸( )子 垂蔓( ) 柜( )顶 涂蜡( ) 呷( )
嚓( )嚓 巢( ) 瞅( ) 雏( ) 斑斑驳驳( )
生意葱茏( )( ) 眼jiǎn( ) 细nì( ) niǔ( )动
冯jì( )才
3、解释下列词语
隐约: 不动声色:
斑斑驳驳: 生意葱茏:
4、你对课文了解吗?
(1)全文是按_____ ___顺序记叙的,它记叙了______ __的过程。
(2)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____ ____,第二部分_____ ___。
5、选词填空
①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________(长 露 探 挺 漾 荡)出来。
②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________(繁多 繁茂 繁重 繁琐 烦繁)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________(娇嫩 娇艳 娇媚 娇丽 娇气)的鸣叫。
③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________(茂密 繁密 茂盛 丰茂 朴茂)的法国吊兰。
6、在下列语句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①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 )近,然后( )到我的杯子上,( )下头喝茶,再( )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②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 )向笼子,( )滚圆的身子,( )开那些绿叶( )进去。
7、选词填空。
①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 (繁琐 繁重 繁茂 繁多)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 (娇媚 娇嫩 娇气 娇丽)的鸣叫。
②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 (长 露 挺 探)出来。
③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 (钻动 摇动 扭动 蜷缩)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8、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声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②我用手摸一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③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9、为下面语段的空白处,选择应依次填入的句子。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A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B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诚, C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D 。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 B: C: D:
(二)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 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下列各项中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它们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B、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 ,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
C、瞧,多么像它的父母……
D、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选文开头“真好”二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段(2)写到“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后文写的却是珍珠鸟与“我”的相依相伴,非常亲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4、“我”为什么要“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且“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5、选文中加点的“渐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6、作者在文中主要刻画的是哪一只珍珠鸟?选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珍珠鸟的可爱的?描写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7、第6段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8、写出小鸟“胆子大了”以后“淘气地陪伴我”的文字。(3处)
9、文中小鸟对大鸟两次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10、结合文中的描写,小鸟对人的感受经历了哪些变化?
11、写出文中揭示本文主旨的一句话。
12、文中倒数第3段文字犹如一幅画。请你用一个二字词语为这幅画加一个标题,点明这幅画的含义。
13、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14、先结合本文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信赖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三)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在选文里,哪些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在文中,“我”先前听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后来小珍珠鸟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说明了什么?
3、写出文中点明主旨的一句话是
4、“信赖”指什么?创造的“美好的境界”是什么?
5、第一节“渐渐”的意思是_______ _,文中用它是为了说明___ _____
6、珍珠鸟喝了“我”的茶后,为什么要“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7、从感情色彩看,“家伙”是一个____ 词,可是在第三节中它却______ __,意思是_______ 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节加粗的“这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小珍珠鸟在我肩头上睡着了是一个( )
A.细节描写 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10、文中写珍珠鸟在我肩上睡着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8.第四节加粗的“再三”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9.在“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这句话中,“流泻”的意思是什么?“流泻”的内容是什么?
10.读了这篇文章,肯定对你有所启发。请你说说,我们应怎样处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肖华
[《珍珠鸟》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8.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