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关怀”即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关注学生的精神质量。世界上的问题大多数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只要人与人的关系搞好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用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师生关系将变得和谐、融洽、美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人人需要赏识,学生尤其需要赏识。作为学生,都盼望来自教师的赏识。我们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给的。教师的认可和欣赏,能开启学生内心的门窗,鼓舞学生的学习热忱,激发学生生命中蕴涵的无限潜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用赏识的眼睛关注学生,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将会使学生的心中充满勇气和豪情,达到“乘风破浪会有时”的目的。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不同场合用不同形式满足学生认可和欣赏的需要:在每次日记中,在每次的课前演讲时,在每次合作学习时,报以鼓励的语言、赏识的目光。让学生生活在教师的赞扬和激励之中。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和欣赏的眼神,都会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之灯。让师生产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智慧与智慧的撞击,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这不仅对学生是如此,对教师而言,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获得乐趣。既益于身心,又增长知识啊!
优劣并无定论,关键的是我们看待学生的目光如何。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看一棵树,我们只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带着审美的心情,就总能在这棵极普通的树上发现美来。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叶子和枝干都不美丽,也许它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远远看去,绰约有姿。同样道理,学生千差万别,赏识也应因人而异。成绩好的赏识他的睿智,暂时不够好的可赏识他的勇气;好动的赏识他的活泼,静默的可赏识他的沉稳;胆大的赏识他的无畏,胆小的可赏识他的谨慎;在待人接物上慷慨的要赏识,节俭的也要赏识。如果我们每天怀着欣赏和赞美的心态去看待学生,那我们一定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可爱。
一、教师赏识后进生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受到关注,对后进生尤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教育是一种需要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学生心灵的工作。因而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深刻理解关注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心灵,倾注你全身心的智慧和爱去赏识学生。试着多给后进生一分宽容,少一分训斥;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多一分赏识,少一分打击;多一分期盼,少一分歧视;而且长期坚持,不轻言放弃,以充分而细腻的人文关怀走入学生敏感而丰富的心灵,那么你的学生将逐步恢复和重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逐渐贴近你的教育目标。
有一个叫陈佳的学生曾对我说:“老师,我不怕批评,批评见得多了。我就怕被感动,怕被看得起,怕表扬。你表扬我,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确实,她的字写得很工整,朗读课文也很有特色。我经常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给她以赏识。当她流利地朗读完课文,对她说:“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看她的作业很工整,就旁批:“你的字很端正。如果再花点工夫练一练,你的字肯定会很漂亮。”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重新树立起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到一个学期,她有了很大转变,期末语文考试得了70分。、
二、教师赏识中等生
“优等生是老师心目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星。他们倍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而后进生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也能常常得到老师的关怀与关注。只有我--一个中等生,好象一块粗劣的石头,被老师随手一放,从此不再过问。我像空气一样被忽略了,感受的是冷落还是冷落。我远离了老师的心,自生自灭,这就是我的悲哀。”这是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看了之后,心灵就为之震颤不已,也惊愕不已。那些平时最不需关注的中等生,当教师努力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他们长久封闭的心灵之门一一向我们打开时,居然发现这些看起来“毫无问题”的中等生却是问题丛生!
中等生常常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占班级多数的学生群体。中等生人数较多,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随大流的思想。既不愿冒尖,又不愿落后,于是这又是教师应该赏识的目标。
如果教师有一颗热爱之心,对学生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发奋等积极情绪。学生成就的高低与老师对他的期望成正比。拥有和享受教师的赏识,这是每一位学生的渴望,也是每一位中等生的渴望。可是事实上,教师往往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优生和后进生上。表现良好的中等生反而被无意中冷落了,使中等生的精神渴求无法得到满足,使最具可塑性的大多数得不到切实的关心和培养。这实在是教育的严重失误,也是一些教师工作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教师只有深深懂得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评价,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学生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才能够善于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通过有益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赏识与期待的信息,向学生的心灵播洒希望的阳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只有实现心灵的对话,才能赢得最强有力的教育力量,进而达到老师的教育预期。
我曾教过一位学生在班里属于中游学生,中考几轮模拟考试都不太理想。自己觉得考重点高中无望,很泄气,开始松懈,学习积极性不高了。我从他日记中发现这个苗头后,马上鼓励他“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之后还利用课间和他闲谈,我说:“这次你怎么才考60多分?按我估计,这次你应该考80分才算正常,怎么搞的?老师还指望你考个重点高中呢!”他说:“老师,咱班那15名重点高中培养对象中没有我。”我说:“哦?没有你吗?不管有没有你,老师却感觉你只要努力,应该能考个重点高中。自身目标定位可不要太低哦!”这看似不经意的笑谈,在后段时间复习中仿佛注入了强心剂。他拼命努力,结果2008年中考考取了市级重点高中,语文总分120分他考了105分。
三、教师赏识优秀生
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而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对自己的赏识更能够给予无穷的力量。所以老师的赏识会直接形成学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产生自觉的学习愿望,在不停地奋进中体验一次次成功的喜悦,继而转化为信心的积累,逐渐成长为老师所期望成为的人。
我曾教过两个女孩子,语文成绩相当优秀。所以在平日语文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让她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聪明和才华,形成心理上的优越感,并努力去维护自己在同学、老师心中的地位。长此以往,她们就觉得,我布置给同学的作业,无论多难,班上其他同学可以不会做,自己应该会做。于是就刻苦钻研,查资料问师友。这样一来,她们就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优秀。上初二时,我因患声带息肉声音嘶哑。我灵机一动,叫这两位同学试着当回小老师,过把瘾。还别说,两个人一人一节课,导入--讲授--质疑--探究--归纳总结,完成得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当老师表扬并感谢她们时,她们说:“高老师,您不是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行吗?因此我们就充满信心,挑战自我啦!最喜欢看您对我们翘起大拇指,那种感觉真棒!”
这就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和促进学生不断奋进,并在此过程中馐叮引导和促进学生不断奋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学生就相信自己的能力,接着她(他)就主动去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成功累积起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br>
四、教师赏识特殊学生
1、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单亲家庭的学生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赏识教育尤其必要,其效果也会更明显。单亲家庭的成因很多:有的由于父母双亲某一方因病或其它缘故早逝;有的由于父母双亲结合后,感情、兴趣、志向、生活习惯不和或经济问题而离异造成;还有的由于父母某一方喜新厌旧,或第三者插足造成。
随着单亲家庭的形成,产生了单亲家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特殊家庭环境,形成他们较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这些学生显然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应充分关注的重点。
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赏识渴望爱。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曾经历了亲人早逝的痛苦或家庭破裂、双亲离异的恐惧。更有甚者,在单亲家庭形成后仍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孤独无助、失落自卑,所以他们更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得到更多一份关爱。孩子的教育主要在学校,语文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①走进学生心灵
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比较孤独、冷僻、沉默少言,心灵隐藏着许多不愿披露的症结。作为主角的老师,必须与学生做好沟通,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唯一途径。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交流和沟通,进而了解学生心里想些什么。要善于透过文字和学生交流,要善于破译童心,读懂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理解,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为下一步的赏识教育奠定基础。
②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少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普遍表现出自卑的心理,但往往又表现出倔强好胜,唯恐被人瞧不起,以一种叛逆的心理试图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亲和、尊重和激励。教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选准自己的形象。批阅他们的日记、作文时,以朋友的身份面临他们的平常生活。随时克服作为教师习惯性居高临下的说教,保持平等的交谈、接触,十分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和鼓励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赢得他们的信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③接纳学生的缺点
当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之交上朋友,进一步了解他们全部的时候,这时你或许会发现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是那样的古怪冷僻,心理状态是那样的令人费解。各种缺点、弱点是那么集中地在他们身上,而且缺点、弱点改正的过程又是那样的反复艰难。这时,教师能做的应该就是冷静地面对,勇敢地接纳。接纳学生的缺点、弱点,对教师来说也应该是个情绪调节过程,要努力将自己的情绪调离焦急、愤怒、绝望,让心情平静下来。接纳即是宽容,也是信任。有了接纳的前提,才有升华的可能。教师不但要具备接纳学生的缺点、弱点的勇气,还要将自己的接纳表现出技巧,让学生明白你的宽容大度,你的“够朋友”。但接纳不能等同于纵容,在接纳之余,应该帮助学生正视并逐步改正缺点、克服弱点,不断进步,这种接纳才能导致升华,才是真正的尊重和赏识。
④赏识学生的进步
有些教师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有些偏见,认为他的身上缺点多,甚至觉得浑身上下都看不顺眼,没一处优点。这是不对的,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捕捉学生可能偶然出现的一丝一毫的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赏识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有技巧、有学问。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以及拍拍学生的肩、摸摸学生的头,说声“你一定行”,都会给学生莫大的激励和无限的幸福。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在赏识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步树立起自信、自尊、自强,取得长足的进步。
只要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单亲家庭的学生,尊重他们、赏识他们,那么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心态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2、教师应该学会赏识贫困家庭的学生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贫困学生是班级集体中较为特殊的少数学生。贫困学生的个性各有差异,对他们的教育有特殊性。在语文教学中,对贫困学生的赏识与教育要讲究策略,不要伤害其敏感而自尊的心,努力做到恰到好处。教师不仅要为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铸就其健康的人格,使其享受生活的美好。
①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贫困是人生的不幸,但古往今来因贫困而成就事业之人的事迹告诉我们: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贫困学生身上有着同龄的独生子女难得的品质。家境的艰难,使他们倍感获得的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分担家务的经历,使他们的意志受到磨炼;改变现状的愿望,使他们奋斗目标明确。他们吃苦耐劳,更加自律、勤奋。
经霜的橘子才会甜,吻雪的腊梅会更香。人生的造化由自己恩赐。在同一方天地间活着,有的人懂得在苦难的死灰色上涂抹明艳之色;有的人懂得在逆流中奋力挥棹、击响一路雄音;有的人懂得在困境中展示自己的亮点,让人生的影响力长久延续。对他们而言,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② “抚贫”要从心开始
“心若在,梦就在”。贫困是把双刃剑,放出眼光,用好这把剑,就能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光明大道。
现实与梦想,压力与责任,欲望与困窘,自身与同龄人种种冲突时时冲击着贫困学生的心。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痛苦的。贫困学生的最大心理障碍是自卑,尽管他们常常以“自尊”的模样出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他们试图用“自尊”作为脆弱之心的挡箭牌,其结果是狭隘的个人奋斗不易成功,反而造成更大的创伤,人格扭曲。
教师应告诉学生,应该让学生明白:穷,真的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决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你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再穷,人也要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如果你把贫穷看作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真的遮住了你心灵的光芒。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么你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甚至,你还可以把它做成魔术师手中的那种幕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的梦想。
洪战辉说:“我不愿意用苦难博得同情,而用奋斗赢得尊敬。”勇于面对现实,自信地面对困难,贫困学生就不会陷入自卑迷茫之网。
③“脱贫”要有志
一方贫瘠的田,需要养料滋润;一颗受伤的心,需要真爱抚慰;一棵稚嫩的树,需要阳光照耀。关心贫困生的成长,播洒贫困家庭希望的种子。给点赏识,他(她)就灿烂。生活因而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为贫困生指明一条自强的道路,让他们体验奋斗的快乐,让他们品味成功的喜悦,这也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强者和成功者。教学需要赏识,就像植物生长需要养分。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赏识点亮学生心灵的火花,学生会利用其光芒,去照亮自己心中的黑暗。陶行知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沟通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赏识增加了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赏识,是春风,是细雨,能唤醒学生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种子,并破土长出幼苗;教师的赏识,像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像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能够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使学生带着勇气和自信开始远航。
匡宁馨
[用赏识牵引师生心灵,共启情感和谐之门]相关文章:
10.情感心灵鸡汤美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