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思路与规范(陈祥书)

发布时间:2017-10-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从2007年首考以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已经告别了幼稚,走向了成熟。无论是考查文本,还是考查题型,都是如此。就考查文本而言,已经遍地开花,主要有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等。从考查题型来说,已经由主观与客观并重,趋于主观一统。而透过主观一统,万变不离其宗,大致有六个大类;深入研究答题,思路有其规律性,规范有其规定性。

一、含义与含意类:

一般说来,含义题是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含意题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如此说来,无论是含义题,还是含意题,考查的都是理解,或者说,其实质都是理解。既然是考查理解,那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领会意思并简单解释。就答题思路而言,主要有三点:其一是确定对象。仔细阅读题目,确定是理解概念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解题的方向,找到答题的钥匙。其二是寻找区域。无论是理解概念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都要寻出概念或句子的位置,找出与它们相关的区域。也就是说,要寻出理解的具体对象,找出答题的大致范围。力求劳而有功,事半功倍。其三是圈出重点。找准位置和区域后,要反复阅读相关内容,圈出重点词语;跟着稍加提取与连接,便形成对概念或句子的理解。比如: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0题第1小题: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看看题目,就知道是考查对概念“乡愁”的理解。阅读访谈,细细寻找,“余光中所说的乡愁”应该在第二节前半部。具体一点,就是从“因为乡愁”到“有所寄托”。仔细阅读,可以圈出重点:“地理某一点”“历史与文化”“民族感情的寄托”。稍加整理,就可形成答案:乡愁是地理某一点的超出,是历史与文化的表现,是全民族感情的寄托。或根据原文,稍作提升: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与文化的,而且是民族的。

就答题规范而言,关键的有三要:一要点出对象。开始答题时,是概念就要点出概念,是句子就要点出句子。明确你要回答什么问题,阐述对什么的理解。二要分点解释。要分点进行回答,以促进思考的深入,显示出解释的条理性;并用标出来,以确保答题的全面,显现答题的序列性。三要分层排列。通常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从而,呈现解释的层次性,表现答题的层递性。仍以上例为例,其提供的答案是: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对照要求,无疑是合符规范,答得不错。开头点出了对象“余光中所说的乡愁”,随后解释了乡愁的三点含义,只是没有用标出;稍加品味,三点含义也是按照意思递进排列的。但是,不够妥当是,“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一句有歧义:可以把“为了”看作表目的,也可以把“为了”看作“成了”。依据原句意思,应理解为后者。为了避免歧义,可以按照原句,删除“了”,或者将“为了”改为“成”,或者干脆说成“是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再者,“不完全寄托”“不仅仅”与“超出”有些距离,因为讲“超出”就越出本位,没有“地理”了;“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与“融入”也有些差距,因为讲“融入”就是外来加进去的,与“本来就是”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筛选与整合类:

就实质而言,筛选就是分析信息,整合就是综合信息。所以,无论是筛选,还是整合,其对象都是重要信息。只是答题时,一般是先筛选信息,后整合信息;或者说先提取信息,后重组信息。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一以贯之的;只有二者连贯一体,才能回答全面,解答准确。答题思路上,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浏览筛选。要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要依据题干核心,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第二步,比较辨别。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和次要,辨出表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第三步,调整组合。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要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照题目规定,用准确语言进行加工,重新组合。进而,总结上升,形成答案。譬如,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读读题目,不难发现,其切入点是“重要影响”,关键点是“哪几件事”。说得白一点,就是要筛选并整合出影响学术生涯的几件事。通读传记,稍稍感知,依据“重要影响”,可筛选出相关事情。然后,将相关事情进行比较辨别,根据“开始”“开端”“拓展”“转折点”“从此”等升华性的词语,剔除与“重要影响”无关的事。接着,再去除修饰,留下主干;分类整理,重新组合:听谭大勋讲学,临摹《舆地图》。赴京会试,结识名流学人。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要想答题规范,重要的有三步:最初是据题总提。要根据题目,总提一下。既是紧扣题目,总体进行回答;又是开启后文,提示具体回答。再者是概括重组。答题时,不可脱离原文,更不可凭空臆造。但是,千万不能直接照搬原句,必须进行相应的概括;万万不可直接照抄原文,必须进行一定的重组。末了是讲求简洁。一定要挤去所有的修饰,留下简洁的主干;千万不能直接用关键句来回答,用核心句来解答。力求语言精练,数语中的。再以上例为例,请看提供的答案: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④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很显然,开头缺少一个总提,如果想补上总提,可补写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四件事情。总提之后,确实从事了概括,进行了重组。但是,第1点概括得不准,因为就事情而言,应是“听谭大勋讲学”;而“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不是事情,只是听谭讲学产生的“重要影响”。第点重组得不好。因为“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基本上是直接采用关键句,使用核心句。如果想重组到位,宜于重组为:赴京会试,结识名流学人。第、④点精炼得也不够,因为“在日本”“第七次会试失败后”,都可以删除。如此之后,答题才算得上合符规范。

三、结构与思路类:

结构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由结构表现的;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联系。所以,要想把握文章思路,就必须分析文本结构。而实用类文本,除新闻多用“倒金字塔”结构外,一般是按照时空顺序或事情发展或性格逻辑来安排的。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首先是总览全篇。带着题目,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力图基本把握文章结构,大体了解文本思路。其次是归纳段意。回味总览情况,准确划分段落;然后归纳每段段意,排列核心词语,形成文本框架,呈现文章思路。末次是明确关系。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把握前后之间的关系。而关键句主要是指起始句、过渡句、照应句和收束句等,关键词主要是指表转折的“相反”、表总结的“总之”、表递进的“而且”和表强调的“尤其”等。例如,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1题第2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浏览全文,略加回顾,获得初步感知:全文共用了四个段落,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可再生能源。深入一步,划分段落,归纳每段段意:第一段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第二段从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第三段引用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第四段从立法高度提出用一部专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措施。显然,从“原来”“原因”“推广”和“保护”可知,全文是从现状谈到原因,从推广谈到措施;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整个科技文章是按照递进思路,采用了层进结构。

答题规范上,应该有三点:其一是总体回答。紧扣题目的提问,整体回答一下,以便总领后面的分述,启发下面的分说。其二是强化提问。回答时,要围绕题目,把提问部分作为表述重点,突出提问的内容,以形成有力回答;要紧扣题目,把提问内容作为强调重点,放在强化的地位,以获得最佳效果。其三是讲究承接。无论是思路题,还是结构题,回答时都必须使用承接词语:前者用以表现思路的流程,体现思路的连贯性;后者用以展现结构的发展,呈现结构的缜密性。还以上例为例,请读提供的答案: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细读答案,不难发现:开头的确是总体回答,合符规范。接着紧扣题目,从四个方面来回答;只是未能突出提问,强化“哪几方面”。如果要强化“哪几方面”,宜于回答为:“现状上说明了什么,原因上分析了什么,推广上表明了什么,措施上提出了什么。”在答题中,先后使用了“首先”“接着”“然后”和“最后”等,当然是讲究了承接。但“首先”与“其次”相对,是偏于议论的承接词语。如果想突出思路流程和表述更为简洁,宜于使用“先”“后”“再”等承接词语。

四、要点与中心类:

打个比方说,要点像叶片的筋脉,中心像叶片的柄梗。正因为这样,上升要点可成为中心,分解中心可形成要点;或者说,归结要点便成为中心,发散中心便形成要点。而归纳是一种归拢,概括是一种归结;所以说,无论是归纳,还是概括,都是一种升华。说起答题思路,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把握大意。要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做到成竹在胸,了如指掌。二是找出关键。要根据题目意图,寻出关键语段;要依据题目要求,找出重要语句;要依照提问重点,勾出核心词语。三是提取重点。可以摘录关键词语,按要求进行拼接;可以提取段意层意,按题意进行相加;可以抓住核心语句,按意图进行提炼。比如说,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16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浏览传记,可以整体把握:黄永厚经历丰富,热爱绘画;画风独特,冰炭同炉。根据题目要求,可以寻找出关键语段。稍加推敲,应是在文章第3节的前半部。也就是从“多难”到“绘画风格”,因为这一部分讲到了“卓异的绘画风格”。对照题目,深入体会,可以提取出以下几点:多难的人生;独特的生活态度;涉猎广泛;④关注社会人生。虽然与答案相比,还有些差距,但主要之点都归纳出来了,也算是比较完整的。对照答案,如果补出“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那答案也就进入完美了。

由答题规范来谈,无非有三点:第一是依题总说。要根据题目要求,先总说一下,领起后面的答题,启发下面的分说。第二是形成分说。归纳要点,肯定会形成分说,因为要点大多是三点,至少也该有两点。而概括中心,也可形成分说,因为中心往往不止一点,两点的居多。第三是讲究一致。要紧扣题目,讲究提问与回答的一致性,形成前后的解释关系;要扣住提问,讲求各点之间的一贯性,形成前后的和谐关系。不妨以上例为例,看看提供的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依据规范,明显缺少一个总说。如果想要添补,可添补为“形成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有五点”。接着列举五点,形成对要点的分说。只是第①点需要从全文归纳,第②至⑤点可以直接从第3节前半部找到。就一致性而言,应当说还是不错的,所列五点都是偏正结构,整体上看是前后一致的;但修饰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很不一样,局部上说是很不一致的。其实,也可不用偏正结构,而采用短句形式:追求绘画艺术;人生经历多难;③涉猎非常广泛;④关注社会人生;⑤生活态度独特。再一点,题目是要求回答“主要因素”,而讲起主要因素,总觉得表述应该比较短,可第④点表述都比较长。另外,“涉猎广泛的阅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涉猎”是粗略阅读之意,与“广泛的阅读”语意重复。因而,只能说涉猎广泛,或者说广泛的阅读,不能说“涉猎广泛的阅读”。

五、观点与态度类:

    在实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有的是直接表述的,有的是间接表达的;有的是集中表述的,有的是分散表达的。而作者的态度有的是明朗呈现的,有的是含蓄表露的;有的无疑是一致的,有的似乎是矛盾的。正因为这样,就需要分析与概括。在答题思路上,关键的有三点:第一是审题。要认真审读题目,圈出关键词语;理清题目主干,弄清题目含义;明确答题要求,把握解题核心。第二是梳理。要抓住题目关键,认真进行梳理;由表及里,去芜存菁。力图梳出有关观点的语句,理出有关态度的段落。第三是辨析。对梳理出的材料,要仔细辨别,辨出语句的关键,分出段落的重点;而后认真分析,把握其主要观点,掌握其基本态度。譬如讲,《大一轮复习讲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针对练第3题:对“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现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问题“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审读题目,明确答题要求:要判定前后说法是否矛盾,并阐述其判定的理由。梳理调查报告,就容易发现:前说的关键语句在第2节,后说的关键语句在第3节末尾。比较前后语句,分辨前后两说;可以作出准确的判定,概括出充足的理由:前后说法并不矛盾。因为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也应该归入现代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看来,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按答题规范要求,主要有三点:首要的是观点鲜明。开始答题时,绝不能含含糊糊,摸棱两可。必须毫不含糊,作出选择,亮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作出判断,表明态度。再者的是理由充足。无论是支持观点,还是反对观点,都必须力求理由充分;无论是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都必须讲出充分理由。最末的是自圆其说。必须寻找充分材料,证明自己的选择,使之没有破绽;必须选择有力论据,论证自己的判断,使之天衣无缝。何妨以上例为例,读读提供的答案:不矛盾。因为“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广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很明显,一开始就态度鲜明,亮出了“不矛盾”。接着,选择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由,来论证“不矛盾”。回味论证,理由还算充分,论证还算有力。可以称得上自圆其说,无懈可击。但是,按照全文论述,“读书”不宜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而应分为传统义与现代义两类。因为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就意味着从古至今都有,混淆古今含义的区别。其实,狭义的读书是指传统的读书,广义的读书既指传统的读书,又指当代的“读图”。如此说来,宜于这样表述:不矛盾。因为“读书”有传统义和现代义之分:按传统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现代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

六、探索与研究类:

探索与研究类,就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揭示其蕴含。通过探究,力图有所认识,有所见解;经过研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解答此类题目,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社会生活,拓展自己的积累。既不可无“内”,也不可无“外”;要内外结合,融为一体。具体地说,最先要明确要求。要揣摩题目,弄清题意:明确要探讨什么问题,要研究什么蕴含;明白要联系什么来探索,要结合什么来研究。然后要发散思维。要扣住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从不同侧面去研究;要围绕揭示蕴含,从不同层面去探索,从不同层次去研究。最后要揭示本质。要由表象到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由表层到深层,入木三分见深刻。千万不能就事论事,浮于表面;万万不可浅尝辄止,留在表层。例如说,201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推敲题目,就会发现:要结合新闻文本,探索社会价值;要联系新闻背景,研究蕴含意义。品味全文,发散思维:从援救的对象来看,可探索对生命的尊重;从援救的行动来谈,可研究对人性的呼唤;从援救的成功来说,可探究对大爱的弘扬。通过探索研究,可揭示出社会价值:弘扬了“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增强了当时美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

从答题规范来说,不外乎三点:首先是总体提示。依据题目要求,要总体提示一下,摆出要探究的问题,作为答题的总纲;以引起下面的答题,规定解答的方向。其次是分层列面。要围绕题目核心,从几个角度来研究,分几个方面来解答;要紧扣题目要求,从几个层次来探索,分几个层面来回答。末次是言之成理。无论是分角度,还是分层次,都必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无论是分侧面,还是分层面,都必须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就以上例为例,其提供的答案如下:对生命的尊重。世间有大爱。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粗粗一看,就会发现,缺少总体提示。如果补上总体提示,可补写为:就社会价值而言,主要有三点。应该说,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的,从三个层面来揭示的。但是,遗憾的是,三个句子的句式并不一致,前者是单纯的偏正式,中者是短句类的主谓式,后者是复杂的偏正式。不光如此,句子长短悬殊,像第句与第句就相差太大;语意上还有重复,如第点中的“爱的关注”与第点中的“大爱”就是如此。此外,根据文后注释提供的社会背景,还宜于补上一点:增强了赢得战争的信心。依据以上分析,可作如下修改:对生命的尊重。对大爱的关注。对人性的渴盼。④对战争的信心。或者归结为:尊重生命。关注大爱。渴盼人性。④增强信心。这样一来,前者皆为偏正式,后者都是动宾式,而且都简明扼要,数语中的。

实用类文本涉面广泛,写法多种多样,但它们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立足于事实,浓墨叙写事实;而且诸多事实背后,隐含着“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正因为这样,可以考查对事实的理解,测试对写法的分析,考察对意义的综合。由此而来,其命题就有题型,其答题就有思路,其解答就有规范。这样看来,研究命题题型,掌握答题思路,娴熟解答规范,就一定能准确进行答题,提高实用类阅读的得分,提升高考语文的成绩。(215101苏州市吴中区)

原载《中学语文》(2012、7-8合刊)

 

陈祥书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思路与规范(陈祥书)]相关文章:

1.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

3.《竹思》阅读答案

4.与朱元思书教案

5.散文类阅读答题技巧

6.电路与电流试题及答案

7.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8.短文阅读答题方法

9.文言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10.思王逢原其二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