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3-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丰子恺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通过两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本篇文章的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把这篇课文讲透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这三方面来分析课文。那么我们来回忆一下:

   (根据六要素概述避雨的全过程)

  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好,同学们,丰子恺写《山中避雨》要表达什么?

(证明“乐以教和”的道理。)

 老师:那么“乐以教和”在哪里得以证实?

      (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三家村气氛变化)

 老师:作者和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有什么变化呢?

  1、两女孩:怨天尤人--欢喜--纵情高歌--难舍难分

2、作者:扫兴--趣味更好--尝到音乐趣味--惜别

3、三家村:寂寥--观看--和唱--惜别

   老师:产生变化原因是什么?(乐以教和),乐以教和在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选材紧紧“乐以教和”这一中心。

    的确: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的更和谐。

二、品味语言。

1.“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向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中,“我所体验的境界”指什么?作者为何“不愿她们‘大人化’”?

提示:“境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里应从周围环境和作者的感受两方面答。

明确:“大人化”怎样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什么?“不愿”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的什么态度?“我所体验的境界”指“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情,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大人化”指成年人特有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单纯、无邪,未经世俗沾染。作者珍爱孩子的童心。(意思对即可)]

1、 原文: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成“你会拉吗?你会拉吗?”

2、 改文: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

(这两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3、 为什么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思考练习2)

4、 文中的“比较”及作用:

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心境作比较

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

“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作用:突出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三、附加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东坡

                       水光潋滟liàn yàn  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思立

[《山中避雨》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小学山中访友教案

2.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3.山中访友的教学教案

4.山中访友课文教案

5.散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6.山中访友优秀教案分享

7.山中访友详细教案

8.山中访友教案一等奖

9.人教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10.人教版山中访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