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

发布时间:2016-9-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词语、掌握音形义;

3、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

4、把握作品主题。

过程和方法:

1、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2、 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1、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研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百草园部分,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

布置预习:  

1、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  

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过渡]”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三、讲析课文

1、学习①-②段

2、学习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    喜欢听神秘的故事     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3、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然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4、“部分”小结  

依据“板书二”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四、课时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四、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五、作业布置: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六、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 ----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落,了解插叙、伏笔手法的运用,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上)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象征生性爱花的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亿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辅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昕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作业。

继续研读与赏析文章的重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下)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a.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元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b.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校,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三、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说给大家听听。

四、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我的爸爸》

六、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 英子

               

                              关        眷

 

                              爱        念

3 丑小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

3、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由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难点:

     1、合作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童话的思想意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插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明确: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 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6、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九、板书设计: 

                             丑小鸭

                             安徒生

(执着 追求)

4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步骤: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1、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四、朗读诗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五、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二者的概念是什么?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七、布置作业: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八、板书设计

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

2、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

3、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明确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多媒体课件展示)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

各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质疑探究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五、板书设计:                 

(五年)天资聪慧

(十二三矣)才能渐退   受于人者不至

                       

                                  (七年后)泯然众人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教学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2、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

  3、培养、搜集、组织材料并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1、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并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教学策略和手段:

1、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2、先说后写,合作学习,交流提高。

  课前准备:

  1、再读第一单元前五篇作品,弄清作者或人物的成长经历与体验,自己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收集并整理自己成长的经历,尤其是有关“成长烦恼”方面的资料。

  3、多媒体,实物投影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单元是以成长为主题抒写成长感受的优美诗文,鲁迅从自由自在的百草园走进了中规中矩的三味书屋;林海音笔下的英子在父亲的花儿落了的时候,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被嘲笑排挤的丑小鸭通过努力的追求最后竟成为美丽洁白的天鹅;普希金与弗罗斯特用诗吟唱着成长中人要如何超越苦难,如何做出人生的抉择;方仲永以自己的身世向我们讲述人要在学习中成长。你从他们经历的故事中,体会到作者对成长的感受了吗?

  (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诗文,对其中某一个片段或细节进行品味,体会作者对成长的感受)

  小结:少年鲁迅的烦恼是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英子的烦恼是早上的早起和父亲的责惩,丑小鸭曾为自己相貌丑陋而烦恼过,普希金与弗罗斯特苦于人生的不如意和选择的犹豫,至于方仲永也许会为自己的不断退步而烦恼吧!

  二、漫谈成长烦恼:

  1、调动回忆,走进成长的烦恼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哭过吗?恨过吗?生过气吗?心烦过吗?

  小组交流,要求讲具体,提示说具体的小窍门,做到五W:when、where、who、what、why。

  2、明确感受的基础(筛选材料)

  人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没想到你们却是“我忧、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多的材料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使用,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环节:将成长的烦恼列成清单--静思回忆---比较筛选出感受最深刻的事--脑中细化具体情节(为什么烦恼?哪些情景至今无法忘怀?)--心中对重要环节整理成片段。

  3、在交流中具体指导点评。

  三、美话“成长烦恼”

  1、这样说来我作为听众能了解你为何忧,为何愁,却不能令我动情,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还缺少一些动人的色彩,那么在动笔之前,先让我们为“成长的烦恼”染染色吧!先让我们看看名家们是如何表现烦恼的?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言片段以启发,例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最怕被同学耻笑。”《爸爸的花儿落了》;“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因为他非常疲乏和沮丧。”《丑小鸭》等)

  2、指导点拔增强语言感染力的技法:(1)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2)修辞(3)联想与想象(4)环境烘托

  3、尝试借助以上技法为刚才筛选出的材料“染色”。

  4、先在小组内交流,组内同学相互提出修改建议。

  5、在交流中具体指导点评。

  四、我手写我心(片段作文训练)

  在以上两个“蓄势”环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我口”、“我眼”、“我耳”、“我鼻”、“我脑”,写出自已心灵的“真实对话”,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用片段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

  要求:

  1、想好了再动笔。2、注意感情的表达,写出真实情感,写出个性。3、理清思路,要言之有据、有序。

  五、分享提高

  1、学生组内互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2、从中选出2-3篇,通过投影仪放到大屏幕上,由作者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谈感受,教师点评。

  六、亮化“成长的烦恼”

  读了你们文章,着实为你们的“烦恼”烦恼了一回,我们是否将永远沉溺于其中呢?还是希望你们的生活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你们的文章也能因此而多一些亮点。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走出烦恼的:少年鲁迅从读书生活中寻到了另一种乐趣;英子开始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像一个小大人;丑小鸭努力之后终于成了白天鹅。那么,你该怎么走出烦恼呢?

  (学生受启发后讨论交流,例如:乐观、相互理解包容、换位思考、受启发总结教训等)

七、布置作业

  课后静下心来,再次把自己沉浸在“成长的烦恼”中,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独特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张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相关文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案

3.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7.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内容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