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鲁迅自传》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教学前应对传记文这种文体适当介绍。教好这一课,一方面为下面继续学习其它课文做好铺垫,有利于知识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感知他的人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4、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讲授、讨论、对话;黑板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文章阅读和教师背景资料的补充,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
(一)、导入
1、解题:鲁迅自传
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可分为自传和评传。
⑴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
⑵评传:是由别人撰写的,也叫传。
2、介绍鲁迅
(1)、请同学回忆以前所阅读的鲁迅文章,简单介绍对鲁迅的印象。
(2)、引用毛泽东的话,简介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毛泽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些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二)、熟悉文章,梳理文章。
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掌握生字词。
自传(zhuàn) 乞(qí)食 衰落(shuāi)(luò)
彷徨(páng)(huáng) 侮辱(wǔ)(rǔ) 祺(qí)
(1) [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2)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3)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
(4) [筹(chǒu)办]:筹划举办。
(5) [幕友]: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6) [学籍(jí)]: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7)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梳理文章,掌握大意。
(1)、默读课文,回答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请同学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大意。
明确:(1)鲁迅出生到十八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情况等。
(2)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3)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
通篇文章内容为鲁迅自述平生。
(3)、小组讨论:四人为以小组,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
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
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
后一直住在上海。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了解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1918年,鲁迅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主要创作成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一本论文”:是指他的论文集《坟》;
“一本回忆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一本散文诗”:指散文诗集《野草》;
“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篇》、《华盖集》、《而已集》、《热风》。
(三)、结束语
本堂课我们基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主要创作作品。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熟悉鲁迅,也请同学们思考本篇文章有些什么特点以及如何写一篇自传?
(四)、板书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和评传两类)
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
生平经历(1-3) 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内容
创作成果(4)
(五)、当堂作业
1、填字音
自传( ) 乞( )食 衰落( )( )
侮辱( )( ) 段祺( )瑞
2、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筹( )办:
失怙( ):
彷徨( )( ) :
(六)、布置作业
1、请消化吸收生字词。
2、查阅鲁迅相关资料和作品,进一步熟悉鲁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研究文章,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通过学习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一)、导入
复习:1、相关生字词。
2、简介鲁迅主要创作作品。
(二)、合作探究,细读文章,感受特点。
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 分别讨论下列问题。
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愁生计--家庭败落
变故:(补充鲁迅家世: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明确:家境困难;不肯走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幕友或商人。
第二段:(1)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作者决意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他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于是认为自己学医对救国救民会有很大帮助。
(3)作者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学医?
明确:文中鲁迅自述是因为看到一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动。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原因,麻木、愚昧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
(4)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个这样的人?
明确: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家。
第三段:(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
明确: 动荡的社会时局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为生计也为斗争。
(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很平淡、冷静客观的叙述这些变动, 表明鲁迅处变不惊,坚持自我的品格。
2、从本篇文章可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
明确:特点:(1)、篇幅不宜过长;
(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语言要朴实。
写法:自传式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生活的情况。
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每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结合课文讲述)
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
(四)、课外拓展: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书面语)心灵。
神矢,爱神的箭。
故园:祖国。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五)、结束语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中,鲁迅概括地介绍了自己50年的经历,生活细节浩繁无数,作者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件,语言俭省、感情含蓄,既符合自传特点,又能突出主旨。
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面面俱到,详略得当。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六)、作业
1、自学《自嘲》。
2、阅读课后《呐喊》自序和《老舍自传》。
2、仿照课文,写一篇自传。
符茜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5.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冬冬读课文》教案
10.七年级下册语文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