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峰(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作文最难能的是“真情流露”,“文理自然”。如苏东坡所言: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也正是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标准的新趋势。
就题目本身来看,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深浅皆宜,大小由之。同时列出两句截然相反的名言,意在打破盲从偏信,引导辩证、独立性的思考。这篇文章能不能写得一气呵成,挥洒自如,正是学生眼界与境界的试金石。
心中有数,下笔成章。写好此文,必须弄清“会过去”、“不会过去”所指。其背后隐含着这样几组关系:暂时和永恒,现象和本质,物质和精神,本和末。现象的、物质的东西往往如过眼烟云,是“末”;而相对地,本质的、精神的东西是“本”,往往得以永恒,且时时重演。下笔前要做好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哪些是会过去的,哪些不会过去,为什么?哪些应该让它过去,哪些必须永远记住,也要写出为什么?
在思路清晰的前提下,最好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可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想的地方切入。既可谈个人的失败与成功、荣誉与耻辱,也可议论国家的灾难与振兴,可写范围很广。所以拿到题目首先不要去想我用什么形式写,如何凑满“三段”。先想的应该是对于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对待,从什么角度去讲。只要是发自真心的关怀流露,不但自己写得酣畅淋漓,阅卷老师读来也畅达无碍,分数自然不会低。
具体的写作手法并无一定拘束。可平均使用力量;也可侧重一面谈,自然点到另一面;也可以明谈一面,隐谈另一面。但如果大谈一面而不顾及另一面,就不妥当。
这里点评的几篇例文都是说理具体形象的好文章。这几位作者的共同点是,读书多、见识广,思路清晰,富有人文关怀,没有“假大空”、“凑抄套”的痕迹。
现在,有些人,甚至某些教师误以为应付高考只要有一个套路几个模式便可当万金油,像什么三段式,什么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等等。其实这样的作派不但桎梏了文章思路,不利于学生精神成人,在高考中也不可能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
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始对高考阅卷老师进行培训,正在努力纠正那种一门心思为考高分而不下真功夫,只摆花架子的“套中文”,以提升考试的公正公平、信度与效度,力求以正确的导向打断模式化训练恶性循环的链条,刹住僵化刻板投机取巧的学风。而今,阅卷的公正性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文到自如分自高。愿教师与同学们的日常作文训练应势而变,重视读书积累,修炼自我,鼓励说真话、讲真理、抒真情。这才能在根本上取胜于考场,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材。如此,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彭敏
[抛开刻板模式,写出好看文章--2011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评讲 导学案(沪教版高三上册)]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地理试卷评讲教案
10.高三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