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

发布时间:2016-8-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丁启阵

诗圣杜甫,他不太长的一生(杜甫享年59),跟不少地方发生过关系:出生地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童年基本上在那里度过,三十余岁时又曾在那里建筑土室(窑洞),度过新婚岁月;少年青年时期寄居洛阳姑妈家,以青年才俊身份成为上流社会沙龙宴集的常客;青年时期先后漫游吴越、齐赵、梁宋,其中在吴越、齐赵逗留的时间,都长达四五年以上;中年到长安,求官、陷贼、为官,前后十四五年;因为替布衣之交房琯说情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今陕西华县)一年;弃官之后,到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漂泊西南期间,定居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其间到过梓州(今四川)、阆州等地,前后近五年;离开成都之后,曾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居住年余;出川之后,徘徊于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之间;最后,死于潭州开往岳阳的船上,权葬耒阳。

杜甫遇到成都,是杜甫的幸运,也是成都的幸运。

“杜甫来到蜀地时,正是肃宗上元元年一个白雪皑皑的黄昏。”--杜甫挈家到达四川成都,时间是冬季十二月不假,但是没有任何诗文可以证明当时杜甫面前出现过“白雪皑皑”的景象。现存杜甫诗歌中,进入剑门,也就是入蜀之后,《成都府》应是最早的作品。诗中不但没有写到雪景,反而有如下描述眼前景物的诗句:“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曾(层)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显然,杜甫眼前,是一派绿意盎然、繁华喧闹的景象。在成都平原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里冬天很少下雪,即使下雪,也不大可能在平地上出现白雪皑皑的景象。西岭雪山常年有积雪,但不能因此用“白雪皑皑的黄昏”描写杜甫达到成都时的情景。杜甫诗中,皑皑白雪,出现在入蜀之前,在同谷(今甘肃成县),“黄独无苗山雪盛”(《同谷七歌》)。

“在长安生活了十年的杜甫,四处碰壁的清贫生活,早也减少了他年少时的踌躇满志。”--杜甫在长安,时为天宝五载至十五载(公元746-755),一个人的35岁至45岁期间,还能用“年少时”加以指称吗?

“长安被陷后,他带着家人,颠沛流离,餐风露宿,终于进入蜀地。”--长安沦陷于安史叛军铁蹄之下,是天宝十五载(756)的事情。当年杜甫时只身一人困于长安城中,妻子儿女均寄居在奉先县,当时奉先县的县令可能是杜甫妻子家族的亲戚,比如舅舅。杜甫本人逃出长安后,也并非立即去跟妻子儿女会合,开始逃难。而是历尽艰辛,跑到李唐新帝肃宗所在的凤翔(在甘肃)。在凤翔,杜甫官拜左拾遗。一年多以后,因为疏救好友房琯,被贬出朝廷,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职,时间为整一年。杜甫一家“颠沛流离,餐风露宿,终于进入蜀地”,是在华州任职一年之后的事情。因为战乱,可能还有天灾,关中发生大饥荒,为官薪俸不足以养家糊口,加上当时杜甫的政治理想已经幻灭,于是弃官,携家去了秦州(在今甘肃天水)。

“在蜀地一家简陋的客栈歇息后,第二天一早,杜甫去找到了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一家初到成都,一般认为是暂寓浣花溪寺(又叫草堂寺),杜甫有诗句云“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酬高使君相赠》)。诗文中,并无杜甫一家在客栈歇息的说法。初到成都,给予杜甫照顾的有老友高适(当时任彭州刺史)、一位姓王的表弟(做着司马的官)、徐卿(有可能是后来叛乱的徐知道),以及萧实、何邕、韦班等一般州县官员,也有说是时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的。没有文献表明杜甫是一到成都即会见严武的。杜甫跟严武虽然是世交,早在长安时期就相互熟悉了,但在成都期间的交往,主要是在杜甫抵达成都的第三年,代宗宝应元年(762)。

“作为蜀中第一军阀、工部侍郎严挺之子的严武,年少时候就和杜甫交好。”--“作为严挺之子”,我估计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会理解为“作为严挺的儿子”。不知道这位作者是否也是这么想的。倘若是这样,则大谬不然。其实应该是“严挺之之子”,严武的父亲叫“严挺之”,不叫“严挺”。严挺之做过宰相,按照官衔称大不称小的行文规矩,称其“工部侍郎”也不合适。

“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被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一个月后,看透官场黑暗与虚假的杜甫,毅然辞退了官职,当严武问他在蜀中有何需求时,杜甫直言相告--愿将军为我在浣花溪旁,盖一草堂。”--杜甫被严武推荐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衔,并非杜甫初到成都之事,而是广德二年(763)。那是杜甫到成都的第五个年头。杜甫辞去参谋职务,也不必说成是“看透官场黑暗与虚假”。杜甫辞职,主要是年龄问题,52岁了,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经绝望,喜欢过自由轻松的生活。另外,杜甫严武之间的关系,可能也出现了问题。老朋友未必适合做上下级,更何况杜甫年长于严武,性格又耿直。杜甫到成都的第二年,即公元760年春天,就已经在浣花溪旁盖起了草堂,有《堂成》诗为证。严武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时间是乾元二年(761)。此前,严武做过绵州刺史、东川节度使,并未在成都任职。可见,杜甫在浣花溪旁修建草堂,基本上跟严武没有什么关系。《杜甫之‘蜀酒浓无敌’》的作者,很快又说了“杜甫草堂落成,是杜甫入蜀第二年的春天”的话。可以肯定,其严武在成都任职、跟杜甫的交往,时间概念是混乱的。“辞退官职”,不合语法,是“辞去官职”之误。

“在草堂里,杜甫边执教严武长子,边吟诗作词……”--我研究杜甫多年,既没有听说杜甫曾经做过严武长子的教师,也不知道杜甫竟然还作过词。

“尽管外界争夺四起,但杜甫的草堂却岿然不动,成为杜甫肉体与精神的最安全归宿。”--“岿然不动”,天哪!杜甫在成都修建的哪是草堂啊,简直是城堡。杜甫草堂之所以能在外界争夺(比如徐知道之乱)中没有遭到太大破坏,不过是因为,它只是一所普通民宅,微不足道。实际上,草堂也决非杜甫安全的归宿。徐知道叛乱时,杜甫不但自己在梓州躲避,很快又将家小接到梓州暂避。

“杜甫曾写下反应当时庄园奢华生活与饥民饥寒交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这一揭露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著名诗句,出自《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我所见过的杜诗编年集子、有关研究论著,都是将其编于杜甫早年困守长安时期的,没有说是作于晚年四川成都时期的。鸿文作者,有此说法,简直是石破天惊!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相关文章:

1.苏轼在成都的诗句鉴赏

2.无聊的生活说说

3.开学的生活日记

4.过年的生活日记

5.杜甫的诗全集

6.绝句杜甫古诗图片

7.学校的生活周记

8.向往的生活演讲稿

9.细胞的生活课件

10.关于爱的呓语的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