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中有言,思维训练其核心理念是“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思维训练技术在实践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笔者受其启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思维训练中,作过初浅的尝试。现拟举隅如下,为同仁抛砖引玉。
知识和能力目标。新课标里明确指出:“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脉络,理解主要内容”,实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策略。一篇文章,如果能让学生“理清脉络”,做到“胸中有丘壑”,那么对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多有裨益。于是就引导学生“理线”,就是通过“点”去理出课文的千丝万缕,理出它的线索,鸣瞰文章的篇章结构,试着让学生把自己抓的“点”连接起来,用心思考它们的前后语段的联系,或其因果关系。譬如:刚刚上完的寓言《塞翁失马》,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以让学生读读那三个反问句,即“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何遽不为福乎”。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理线”之目的。进而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接着,老师顺势利导,点出文本之线:
失马--得马--堕马--相保。
(祸)--(福)--(祸)--(福)
理清了脉络,勾勒出线索,课文《塞翁失马》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就水到渠成得已实现。
过程和方法目标。笔者在教读《信客》这篇文章时,先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然后让全体学生朗读全文最后一自然段,再由于学生提问,而不是由教师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读完此文最后一自然段会提出这样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信客的遗愿说,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②信客死时,为什么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
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第一部分,从老信客对年轻信客的介绍中,尤其是“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我们明白,年轻信客受到老信客的影响,从此及后,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那么,学生提及的第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样,理解第②个问题,学生就会想,信客不仅要收、发信物,还得充当谋生者客死他乡的代理人,劳动中付出又只能有微薄的收入,甚至有时托带费还不够来回盘缠。更可悲的是信客蒙受猜疑、憎恨、欺凌。
讲到这,大家共同感受到了“信客”的特点,其实就是两个字:“苦”与“信”。同时折射出“信客”身上的思想光芒--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信客》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了解信客职业的特点,体察信客的品格和精神”得已凸现,心若人愿。况且师生在反复诵读和思维训练中得出一个简洁明了,清晰直观的板书:
信 客
苦 信
工作劳苦 任劳任怨
生活贫苦 诚信无私
心灵痛苦 待人宽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在教授《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我想,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经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的,卒章显志。《藤野先生》文末一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装订收藏讲义”,二是“悬挂先生照片”,三是“多写文章”。鲁迅把对藤野先生的愧疚、怀念和感激之情化为具体行动。“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尤其“而且增加勇气了”7个字说明藤野先生的思想行动督促鲁迅“良心发现”,力戒懒惰与退缩,并且给他在困苦中不屈斗争的力量与勇气,同时洋溢着爱国激情在字里行间。如此,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一个中华大地的儿女,应当具有民族使命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
邱庆华
[语文教学思维训练中的初浅尝试]相关文章:
3.思维训练教学计划
10.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