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方法:朗诵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夏
由家访说到本地夏忙
二、读夏
找出写农村夏景及夏忙的语段
三、梳夏
学生再读课文,紧扣课后习题1展开。
方法指引:寻找关键语句是理清思路的重要方法。
出示导学问题:我发现本文的条理梳理可运用( )课的方法,梳理为(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四、赏夏
学生结合课后习题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出示导学问题:读了( ),我发现用了( )写法,我的品味是( )。
1、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2、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五、名人品夏
作家张恒《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节选。
六、写夏
1、写有关夏天的古诗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2、写评论文字
3、仿写课后习题3中的句子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七、总结。
生活因观察而美丽,我们因发现而智慧
板书设计:
夏之感:紧张、热烈、急促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 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木瓜
[《夏感》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10.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