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华(北京师范大学燕化中学高级教师)
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程上,传记散文是一朵翘翘早开而又久盛不凋的奇葩,以它独特的丰姿华彩,向人们展现着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该主题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有如下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明:“学习古代优秀作品”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可见,文言文教学价值在于“见识经典”:一是认识功能--文化价值,即学习在于传承文化;二是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即学习在于提高道德修养、确立人生责任等;三是发展功能--艺术价值,即学习在于克服语言断层、提升审美品位等。作为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文言文,尤其是传记类文言文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的意义”。
(二)古代传记类散文特点
在我国古代,传记类散文是由纪传体史书发展而来的,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作品。换句话来说,古代传记类散文是以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史人物为纬,在将事件与人物有机组合交织出的一幅又一幅历史画卷中,不只是平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的交替,而是在错综的场景中凸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典型化形象,具有极浓的文学色彩的作品。
(三)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篇目多,容量大,选文杂,文体异。下面从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与高考试题选测两个维度,看看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分别对必修与选修教材中古代传记类散文的分布情况进行梳理,了解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同时,汇总2009-2010两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了解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考选文中所占比例。
1.教材分布情况
表(一)人教版必修1-5教材
必修 文言文篇数 传记类篇数 传记类文言文篇目
一 3 2 《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二 3 0
三 4 0
四 3 3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五 4 0
表(二)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言文篇数 传记类篇数 传记类文言文篇目
18 3 《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
表(三)苏教版必修1-5教材
必修 文言文篇数 传记类篇数 传记类文言文篇目
一 4 0
二 2 0
三 8 2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四 4 0
五 4 0
表(四)苏教版《史记》选读
文言文篇数 传记类篇数 传记类文言文篇目
19 13 《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秦始皇本纪》《赵世家》《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
数据说明:
人教版必修1-5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共选编文言文35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8篇,所占比例为22.86%。苏教版必修和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一共选编文言文41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15篇,所占比例为36.59%。
2.高考试题情况
表(五)2009-2010年语文高考传记类选文
年份 高考试题套数 传记类选文份数 所占比例 选文出处
2009年
17
11
64.7% 《北史魏德深传》(全国1)、《宋书郭原平传》(全国2)、《史记叔孙通传》(北京)、《张自新传》(福建)、《梁书孙谦传》(辽宁)、《沈周》(上海)、《卖酒者传》(江西)、《书沈通明事》(江苏)、《管子小匡》(天津)、《宋史李迪传》(广东)、《孟德传》(湖北)
2010年
18
14
77.8% 《明史王祎传》(全国1)、《宋史康保裔传》(全国2)、《宋清传》(北京)、《周书贺兰祥传》(安徽)、《周维城传》(福建)、《诸葛孔明》(湖南)、《宋史赵良淳传》(辽宁)、《欧阳晔传》(上海)、《汉书酷吏传》(四川)、《魏书胡叟传》(浙江)、《宋史查道传》(重庆)、《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江西)、《申甫传》(山东)、《明史花云传》(陕西)
结论:由(表一)--(表五)数据显示,无论是教材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都特别青睐作为人类精神探寻印记的古代传记类散文,是因为这类文章有着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超强的关注、批判和超越意识。学习和阅读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该主题的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课标》对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目的阐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即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是将历史的眼光与现代的观念相结合。运用这种方法,才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认同感,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得到增强,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课标》对传记类作品阅读的要求是,“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课标》要求,高中语文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要重点关注什么呢?首先要关注“言”的知识,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学法指导,注意培养学生长期积累、归类梳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要关注“文体”的特点,突出“传记”的特征,这点也是教学难点。围绕“传记”的文体特点,要重点把握历史与文学、传主与历史、传主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即通过阅读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同时还要通过传记学习,汲取民族智慧,彰显“文化”气息。三是要关注传记类散文的“文学”价值,学习传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写作中提高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中国古代传记类文学的特点:
1.真实性。传记类散文,尤其是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当然,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类散文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概括性。在传记类散文中,尤其是史传散文,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传记类散文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基于古代传记类散文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1.精讲知识常积累
在传记类散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分看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忽略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割裂作品的完整性,致使鲜活的传记类文学作品变得枯燥无味的怪圈中跳出来。教师要结合作品,选择最恰当而经典的示例精讲知识,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后应用,在应用后总结,在总结后类推。
2.分析结构理脉络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作者思想流脉的外显。在传记类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传记都“离不开叙事”这一要点,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来梳理材料,把握事件的发展,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理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准确地理解传记,理解作者的思想流脉。
3.凸显人物析情感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传主与作者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如果说,传主是一束灿烂的阳光,那么,作者就是各具特色的棱镜,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传主不同的灵魂风貌。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必须要凸显人物,首先要紧紧抓住传主形象,在作品所截取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行动中,透过作者精当的刻画和细腻的描写,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审视传主的一生,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教材所选的传记类文章,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材得体,裁剪有度,繁简详略,因情而定。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蔺相如在秦赵斗争中为维护赵国尊严而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的英勇行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高尔基曾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梳理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还需要教师适时补充、适当拓展。“重视对作品形象的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以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而言,如果仅以《鸿门宴》一文而论,不少教师则习惯性地将项羽概括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等武夫形象,看到的更多是他的性格缺陷。其实,司马迁在《项羽本记》中突出写了项羽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教授《鸿门宴》,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选读其他相关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巨鹿之战写项羽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斗争中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鸿门宴写项羽天真坦率、优柔不忍、以至轻纵敌手,养虎贻息的坦荡胸怀;垓下之围写项羽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刈旗,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单凭个人之勇,终于陷入四面楚歌,因而不得不引剑自刎的悲剧结局。通过这三个场面,突出他喑呜叱咤、勇武过人、直率磊落而又刚愎自用、善于斗力而不善斗智的性格特点。注重传记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人物活动的基础上,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2)在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分析人物情感。例如,《苏武传》中苏武面对卫律的逼降,厉声斥责,岿然不动;面对李陵的劝降,镇定自若,不为其情所动。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凸显了苏武不负国家重托,至死不屈的爱国情操。(3)在生动的叙述语言中理解人物性格。注重传记类文学作品叙述性语言和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分析,全面把握人物性格,正确理解文本主旨。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刺秦王未成,反被秦王刺伤,这时司马迁描写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八个字活画出一个侠义之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悲壮形象。《鸿门宴》写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描写,更是把樊哙这个赳赳武夫的一腔怒火的形象尽呈于每一个读者的面前。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必须要凸显人物,还要好好研究作者。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传记文学作品,是“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更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物质载体,因为在传记中并没有完全客观的传主,所有的传主都是作者心目中的传主,作者的思想、个性乃至于喜好都可能投射到传主身上。例如,以司马迁《史记》为例,他为人列传,并非有事必录,而是对历史题材加以严格地筛选、提炼,突出历史上那些非常之事。在故事情节和安排上,也多选“倜傥非常”的奇人,多论不同寻常的“轶事”,从而使人物传记带有传奇色彩。他对所写的那些人物有深刻的了解与鲜明的爱憎,对于正面人物,他怀着崇敬赞扬的热情;对于反面人物,则投以厌憎愤恨的怒斥。对于这一点我们只需选读《项羽本纪》和《酷吏列传》便不难体会到融入作品中作者那截然相反的思想感情了。再如《信陵君列传》,与其说司马迁是在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行为表现和道德观念,不如说司马迁是借信陵君之身寄托自己重要的社会理想,只是这种理想被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有根据地、有标准的选取、强调、组织、加工,并用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活动来体现而已。
4.赏析手法重评价
古代传记类散文常常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在教学时,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即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的分析;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分析,这些都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做到这几点,首先要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其次,要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对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在动态和纵横比较中全面评价。
5.多种手段启思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说,高中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领会传主的精神实质,进而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实现国家民族的牢固凝聚与长期强盛。
怎样才能有效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呢?机械而生硬的教学策略往往事倍功半。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主题阅读和多元化解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教师应与时俱进,“与生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扩充自己的教学视野,不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以求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最大程度的契合,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例如,“牵手影视文化,感受经典魅力”不失为一个有效而创新的教学策略之一。“牵手”可以分为几大版块:百家讲坛与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影视剧与古代传记名著文本阅读相结合;戏曲电影与古代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等等。再如,开展“专题学习,比较阅读”,“尝试实践,改编课本剧”等等教学策略都有一定创新性。
陈世虎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5.古代经典散文
6.高中化学选修4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