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总结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

发布时间:2016-3-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诗歌鉴赏总结

写什么:

也就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怎样写:

修辞方法:主要涉及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等,还要注意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种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赋)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  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兴)

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正衬)       

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

为何写: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古诗阅读鉴赏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 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 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④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①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的体现)。(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雨后池上   刘攽(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

①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 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答案:①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 -、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要点:(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①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 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 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

④ 此诗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⑤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要点:① 肯定定“好”或肯定哪-个更好;②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 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端居   李商隐(06福建)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 端居:闲居。② 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要点:(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2002年高考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 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 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答题要点:① 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② 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③ 点明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

问题: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                                            

答案: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李闯

[诗歌鉴赏总结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三)]相关文章:

1.高三物理备课组总结

2.高三生物集体备课总结

3.高三语文备课组总结

4.总结鉴赏诗歌有哪些技巧

5.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总结

6.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7.英语科组备课总结

8.有关备课总结

9.英语学科备课总结

10.高三化学备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