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 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3-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陕西延安中学   王越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并学习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3.学习作者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烛之武的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研究性学习法

板书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许之

                            示之以弱

 退                                 晓之以害           大智大勇(形象)

    烛之武说服秦伯           动之以利

                             挑之以隙

    郑国转危为安 

写作特点:    伏笔与照应      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

一、诵读课文,复习文言知识。

1. 泛读课文。

2.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停顿)

4. 教师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知识点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跟着我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梳理了一遍,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学习古文的意义何在,那就是:

1、学语言:中国的古代典籍是我们古老文化的载体,要想将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读古书,学习古代汉语。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常也是因为不懂其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2、学智慧:当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辞退却敌兵,战争的风云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这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之外是无法办到的。这样的智慧应当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精神精髓。

3、学写作:大家看这篇课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却将战事、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情节曲折、层次井然,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地方。

那么,明确了这三个学习古文的目的之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春秋时代,去感受古人的风采!

三、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段段落大意。

明确:秦晋围郑

引导学生串析本段:同时画出《秦晋地理形势图》,介绍相关知识点:春秋时期,秦国(今陕西、甘肃),晋国(山西)是两个大国,成语有秦晋之好。楚国(今湖南、湖北)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大国,而郑国(今河南新郑)则是一个中等国家,国力一般,但其占据的却是中国的中心地带,所以诸强国都虎视眈眈地盯着郑国,所以郑国只能依靠、依附于某个大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哪个强国都不肯放过它,所以经常遭遇机。那么“贰于楚也”的罪名便成为讨伐的理由。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教师点拨,明确:烛之武临危受命)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刻画了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③公曰:“……”许之。郑伯的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他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用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体现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烛之武应允只身去见秦伯,也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学智慧:郑伯勇于责己的态度消除了烛之武的怨气,应该学习郑伯的驭人之术。

第3段

(1)教师范读本段。(学生细细品味烛之武的形象及其高超的游说技巧)

(2)学生用短语概括本段内容。(教师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

 ①“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引导学生明白,示之以弱,减轻敌方的防范心理。

②“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引导学生看地图,加深理解,为什么说是“越国以鄙远”,秦郑之间有许多小国,还有周王室的间隔,所以是跨国来管理远方的边邑,其难可知。晓之以害,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获得秦伯的信任。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引导学生看地图,由于秦国和东方齐国的交往要从郑国经过,所以郑国是“东道主”。动之以利,利益的诱惑,减弱、消减其攻打郑国的决心。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唯君图之。”以秦晋之间过往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挑之以隙,挑拨秦晋间的矛盾,瓦解其联盟。引导学生看地图加深理解,秦国与晋国接壤,在晋国的西边,晋“欲肆其西封”,必然损害秦国的利益。  

(3)学生根据烛之武的语言,归纳其人物形象。(教师明确:大智大勇)

(4)学智慧:面对强敌,烛之武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示了他的论辩艺术与外教才能,以及他对局势全面而透彻的分析智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4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用短语概括本段段意。(教师明确:郑国转危为安)

(3)学智慧:晋文公的理智,群情激愤时的隐忍使得郑国转危为安。

四、学写作。

(1)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

教师明确:①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完整,层次井然。

          ②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秦晋围郑(急)     烛之武推辞(急)      深入敌营(急)     子犯击之(急)

佚之狐推荐(缓)     郑伯自责(缓)      说敌成功(缓)    晋侯阻止(缓)

(2)启发学生本文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明确:①伏笔与照应:“以其无礼于晋”为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秦、晋虽是联合行为,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②详略得当:集中笔墨写其说辞而略写其他方面,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交代。

 

王月

[《烛之武 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1.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

3.烛之武退秦师全程教案

4.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5.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6.《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7.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教案

8.烛之武退秦师获奖教案

9.烛之武退秦师微课教案

10.烛之武退秦师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