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

发布时间:2016-5-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宁波滨海学校 耿锋贤

一、检查预习并导入新课。

师:今天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读了课文你们看到怎么样的孔乙己?

他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生:喝酒 

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偷东西 

他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之乎者也  

最真爱的东西是什么?长衫 

他有哪些优点?饱读诗书 善良 一笔好字 

生:品行好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从不拖欠。

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人心中的地位?

生:可是没有他……

师:他写作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呢?

生:揭露封建科举制对人们的毒害

师: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还有什么用意 ?

生:迂腐的读书观念。

师;有自己理解。

生:悲凉的社会。 

师:是的,鲁迅也说他要表现一般社会对于穷苦的人的凉薄。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读。

二、分析课文。

(一)众酒客是用怎样的眼光开看孔乙己?

生:掌柜、酒客。

师:同学们看是客观的看,酒客是用什么眼光看孔乙己?

生:是嘲笑。所有人看他笑,说他的新伤疤,说是亲眼见到他被吊着打。

师:就这段文字,我们来重现当时那个情景。三个酒客三位同学来读。其余人旁白。看他们如何嘲笑孔乙己。

生分角色朗读。

师:有一些疑问来问酒客,自己先评价你们表演如何。

生:还不错。

师:你这是叫到,你为什么是叫到,不是说到?

生:所有人都在看他玩笑,所以叫到就是在嘲笑。

师:那你刚才叫的怎么样?

生:不太好。

师师范。

师:你就是想告诉本人他有新疮疤了啊,有什么别的用意?

生:让大家都知道他又偷东西了,遭人打。

师:好。第二位,为什么前面的酒客已经在叫了,你为什么还高声嚷?

生:孔乙己没回答,所以嚷,吸引别人。

师示范,但声音小。

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糊涂了, 赞成老师。

师:别的同学怎么看?

生:声音应该又大又清楚。

师示范,但语速快

师:这样如何?

生:音量要收一点。

师:谁来示范。第三位,你强调了那几个字?

生:亲眼,吊着打。 

师;证据,那要再强调。夸张一点读,证据确凿。

生读。

师:看来这是真的在强调。我研究这3句话讲的都是一件事,为什么要分3句说,不一句说,不是多此一举吗?

生:想看别人的表现。

生:玩弄,就像猫抓老鼠,先抓他再弄弄他,不让他一下子死。

师:对,就是这意思,他们让孔乙己在众人面前逝去--尊严。

还有别的嘲笑孔乙己的话吗?

生:你当真认识字码?你怎么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吗?

师:你能评价一下这两话?

生:大大的羞辱人。

师:这两句话分别有什么用意,是不是暗藏玄机?

生:明显别人知道孔乙己是认识字,故意在揭他伤疤。

师:你当真认识字吗,这是明知故问,孔乙己什么表情?这种表情别人希望看到啊?

生:不希望,别人要嘲笑他。

生:我认为希望,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后面更厉害。

师:是的,那你看后面“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有什么用意?

生:摧残自信。

师:还有吗

生:捞这个字很容易。

师:是啊,做一下这个动作,容易吗,容易可连半个也没有,这就是伤疤,揭开伤疤。

这几句话对他的伤害哪个最大?

生:这个。因为脸上一层灰色。

师:这5句话配合的天衣无缝,我在想这是事先商量好的还是即兴发挥?

生:即兴

为什么

生;喝酒不会讨论这些事情。

生:即兴。当时社会冷漠是常态,这是惯性,嘲笑孔乙己是习惯。

师:这就是习惯,甚至长此以往形成了文化。刚才学生将嘲笑孔乙己比喻为猫捉老鼠,其实在鲁迅《猫鼠狗》中就说是猫抓老鼠就像人们之间。你先在还认为这是嘲笑吗?

生:是鄙夷。

师 请在这段话中迅速找一个词来形容酒客对孔乙己的态度。

生:赏玩。

(二)掌柜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中,鲁迅就说中国众人永远是看客,在后文中有一段详细的描写看客,是掌柜,谁来读一下掌柜的话。

师:1人读掌柜,1人读旁白,我读孔乙己。思考掌柜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句话,他说什么--,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掌柜是什么人

生;冷血、冷酷。

师:为什么?

生:孔乙己受伤了,也没有问候没有情谊。

师;他连这样做都没做,内心充满冷酷无情。和酒客相比,多的是冷酷。

再看第二句,这和酒客的话很相似,他们说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生:酒客纯粹为了嘲笑,掌柜为了招揽客人。

师:为什么?

生:酒客习惯性嘲笑孔乙己,他为了迎合酒客,为了自己生意更好。

师:文中前面也有类似描写,这样看他是在--利用,即使孔乙己腿断了,他还是在利用。除了多了冷酷,还有残忍的利用,那么掌柜的目的达到了吗 ?

生:有。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师: 但是你有没发现这次和上次在酒店聚集的人数有什么变化,少了。笑声有什么变化。小。为什么人数少了,笑声变小了?这说孔乙己身上重要的价值逝去了,什么价值?

生:嘲笑 利用。

师:的确,甚至连他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了。现在回看课文,这些看客的所作所为给谁造成了伤害?

生:孔乙己。在丁举人打断他腿后性情发生很大的变化,背后精神支持受到了严重伤害。

师:还有补充吗?

生:尊严丧失。

生:信念丧失。他后来恳求人家不要说这样的话,长衣变夹袄了。

师:被打断腿后得不到帮助和关怀,所以丧失了信念了。可能就是他死了,也不会被人看见引起注意。所以文中结尾说他 大概是死了。这是对孔乙己的伤害,还对谁造成影响了呢?

生:小孩子。从小学到的东西会影响人一生,比如我一开始学字,到后来不耐心。掌柜也允许他附和着笑,不批评他。

师:“我”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沦为一个看客,使一个单纯的孩子便成一个冷漠的看客。所以鲁迅说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三)鲁迅的看和我们文中众人的看一样吗?

师:跳出课文,还有谁在看着这群人?

生:我们。

师:那我们通过谁看到这些事?鲁迅的看和我们文中众人的看一样吗?

生:不一样。悲哀。既对现状悲哀,也对孔乙己感到悲哀。对周围的人也会很鄙视。

师:常用8字来表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说肃然不笑的看客们,将来会是中国未来的脊梁。作为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早已看到这种冷漠的社会现象。

出示: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中,倘使路人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地人尽有,肯伸手辅助的人却是极少的。

三、拓展延伸,反思现实。

师: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有吗,在我们校园有吗?看客现象在当下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在下面的视频中,请你问问自己自己在那样的情景是一个冷酷的看客还是以个肃然不笑的人。请看视频。(围观自杀者视频)

师:很遗憾半个世纪前鲁迅批评的看客现象在当今的社会中还存在着。鲁迅就说这个世界中人们最缺少的是诚与爱。也许他们无意造成别人的死亡,然而他们的冷漠却促成他人的死亡。当冷漠日益蔓延当心灵日益麻木,我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如何实现。我们在别人嘲笑的同时,要秉承心中的诚与爱,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将下列的话送给大家

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刻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些欢笑,更有一份真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用自己的诚与爱支撑起中华民族。 

蒹葭

温州永嘉实验中学  范圣龙

课前与学生谈爱好活跃气氛。

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薄雾蒙蒙,芦苇飘荡。一个痴情的诗人在河边为她的伊人唱出一曲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师朗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诗人那个芦苇河畔。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诵课文一遍。

二、初读诗歌,唤醒情感。

师:我邀请3位同学一人读一节。

生读。(朗诵得真好啊!)

师:很有感情,你发现这3为同学读的3皆诗友什么特点?

生:苍苍这3句话都表示了同样的意思

生:他们都有溯洄从之 ……,每个小节都有。

师:句式都相同,就是在个别地方换了字词。这就是诗经的特点--重张叠句。这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就把诗人的情感发挥到极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齐读一下,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我依稀看见了什么?

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进这首诗,走进画面,你依稀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在芦苇荡的尽头有一个魅力的女子在对自己的爱人微笑。

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芦苇?

生:浩浩荡荡,非常茂密。

师:文中哪一个词告诉你的?

生:苍苍

师:你读一下

生读2遍

师:你觉得哪句更好。

生:第2句,更有感情。

齐读。

这两句有什么区别?

生:2句更感情,更惆怅

生:2句更有一张图画感,风吹过来芦苇飘起来。苍苍很多,白露为霜,在芦苇赶上的游霜痕没

师:如果很急,就没有美感。所以要读的低沉,缓慢,才能传达出惆怅。

师:苍苍改成苍盛行吗?

生读

师:这就是叠词的魅力。苍苍改成苍盛就没有韵味,这就是叠词。这里还反映了诗经另一个特点。其实蒹葭本身也有魅力,他们的声母都一样,这叫做双声,这就是双声叠字。大家读这3句。再次感受芦苇的苍茫。

师:看见了这画面,刚才有人说看见了一个魅力的女子,这个女子在哪里

生:在水的另一边,在芦苇的尽头。

师:还可能在哪?

生:在诗人的心中

师:在水的另一边,就产生了距离。这种魅力可能跟距离有关。你发现位置是固定的吗?

生:不是

师:飘忽的、不定的。从此你的心中就走进了一个朦胧的伊人。你还依稀看到什么?

生:还有诗人在追求、寻觅的身影。

2.我仿佛听见了什么?

师:是的,诗人在不断追求,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朦胧的。有的时候呢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你再次走进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同桌交流1、2分钟。

生:我还听到水流的声音。很想到水对面去。

师:水声还夹杂着主人公的性情,你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文中写水的句子两处,大家齐读

2次写水,2次写水声。客观的水声没有变化,但是水声会随着主人公性情的不同发生变化。这2次水声作者的心情有是怎么样,发生什么变化。大家齐读。

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诗主人公心情如何

生:悲伤,伊人可望不可即。

师:你从在水一方中读出虽然是在河的对岸,那伊人在不在。

在 

师:主人公坚信他在水的对岸,很近,诗人很坚信。高兴地,幸福的,满怀憧憬。板书   主人公  憧憬 伊人

师:哪个字中体现坚信,“在”。 对,读在水一方

师:关注哪个字  在  齐读 

假如 我想在句子中间加一个感叹词,啊。这个啊不应发出响亮的声音,应该是轻轻地,为什么不能太响亮?

生:能看到伊人,但是很隐约,见不到有点失望。

生:啊发自内心,不会太响亮,所以不能发出很响亮的声音。

师:你最懂,这是发自内心的,默默地追求。读 读出主人公内心默默地憧憬 惊喜 幸福。 

读 第一句  第二句加“啊”。

师:但这个“啊”字没有,我必须把它融在哪个字里-- 在。

男生齐读

师:男生齐读,全班齐和:在水一方。

师:这样的水声听起来会怎么样,和他的心情一样,缓缓地。

师:再看这一句,主人公的心情还那么幸福吗(……宛在水中央)

生:焦急,看到喜欢的人在水另一边,但有到不了,焦急。

师:那个字体现?

宛字。

师:不敢确定的意思。这时诗人内心怎样的,是焦急的 想追去的人追求不到,淡淡的惆怅。请1同学读,读出主人公内心淡淡的惆怅。

生读。

师:你这个宛字重了 要轻点 再来。

这样淡淡的惆怅就出来。齐读一遍。

加一个感叹词,加哪个,唉。

齐读

不能乱加,所以要把这个字融在“宛”这个字

女生齐读。

师:女生齐读,全班和。

师:不同的心情听到不同的水声。在这首诗中除了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教师动作

生:有哦,溯洄从之。

师:溯洄什么意思?轻松地,还是艰辛的?

生:艰辛。

师:除了这里体现艰辛还有别的词体现了艰辛?

生:阻 长

师请同学试着读出主人公追求的艰辛。

生读。

师:有没有感觉,朗读时重点注意 溯洄从之 阻长 。读的慢一点,长一点,想主人公划桨一下一下,得一字一字的读。教师示范 做一个表情,眉头皱起来,更能表现出来这种感情

全班齐读。

师:他不仅长,还很蹟,很右。我们来齐读一下。

生读。

3. 你真切感受到了什么?

师:如此艰辛的追求,我们好像听到主人公发出划船的喘息声。这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幅有温度的画面,当走进这首诗歌,你真切感受到了什么?

生:听到炽热的心情。

从哪个字中读出来

生:奋力向前,不停追寻。

师:追寻了几次 

生:3次,6次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次 一次溯洄从之 一次溯流从之

生:无数次。从地点转换看出有无数次追寻。

师:是的,不是2次,不是6次。我们艰辛的主人公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生命不息、追寻不止。我们从中读到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坚持不懈、执着的精神。

师:追寻的结果呢,可能是如愿以偿,也有可能是一辈子追寻不到。但结果不重要,重要的追寻的过程,和过程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想这首诗历经2000多年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我想就是因为主人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全体起立来读一下 。老师读第一节,学生读2、3两节。

配乐朗诵。

四、 研究主旨。

师:主人公炽热追求的伊人是美丽的,也是朦胧的,朱熹有这样一句话: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朱熹《诗集传》

师:伊人仅仅就是主人公所追求的爱人吗?

生:不单单是,是追求的可望不可即的目标 梦想吧。

师:对,是梦想。

生:在寻梦,看得到 摸不到。

生:追求一种幸福。无数追寻也要坚持下去。

生:心灵的寄托。他了解到别人的追求,触景生情,他把这个当做心灵的寄托,并不知真的追求什么。

生:应该是心理一种最美好的东西,有些东西追求不到,但保留最美好最初的印象,所以留在诗里。

师:我们都追求美好。有一句话送大家,让我们一起共勉。请大家齐读一下

下课!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的期盼和追寻着美好。

也许这种追寻一直不能实现。

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慰藉我们敏感的心灵,内心深处炽热的执着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情青春……

 

项先义

[《孔乙己》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相关文章:

1.九年级《太阳》优质课教案

2.马说优质课件

3.孔乙己教案

4.《画》优质课教案

5.成教优质课及课件

6.谈读书优质课件

7.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8.九年级人教版《 雨说》教案

9.人教版九年级《陈涉世家》教案

10.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