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项羽没有自刎在乌江

发布时间:2016-8-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王 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这四句诗句表现了英雄末路那种血色残阳,在历史的上空回荡了二千多年,项羽这个令人扼腕的悲剧英雄形象牢牢印在后人心中。没有人怀疑项羽是大丈夫大英雄,他自刎乌江那一下,豪气冲天,自古以来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得来。

那么,项羽真的是力拔山兮,爱兵如子,能与兵士同生共死的大英雄大丈夫吗?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恐怕让你目瞪口呆大跌眼镜。

楚军还有多少人?

我们先看看太史公司马迁是怎样描写那段历史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上面这两段话是司马迁的原句,这两段话说明了什么呢?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这句话告诉我们,项羽军队在垓下大营,虽然说“兵少”,粮食也吃完了,但这个“兵少”是相对汉军的“兵围之数重”而言的。据《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之战时“项羽之卒可十万”,这就是说项羽有十万人的军队。汉军五路大军、合计有五六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率十万楚军向垓下后撤。虽然经过此前与刘邦汉军激战会有所损失,但至少还有数万的楚军,这一点是肯定的。否则,汉军可掩军冲杀直接就将项羽的全部人马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就是了,也不必费心机玩什么“四面楚歌”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这下面说项羽率骑兵800壮士夜间突围,天亮后汉军才发现,派灌婴率领5000骑兵去追击。

项羽是输不起的统帅吗?

项羽一生纵横疆场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司马迁描写项羽时的表情大多是“怒”、“大怒”、“瞋目而叱之”。给人的感觉他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冷血魔王。在垓下之战前,“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烧秦宫室”、“强杀秦降王子婴”这一系列血淋淋的“战果”,使项羽的内心相当的自负。他亲自统帅的部队还从未遭遇大的失败,也就是说他没有过经受挫败“培训”。

在垓下他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这让楚霸王很没面子,再加上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一向刚愎自负感情用事的项羽终于丧失了勇气,他胆怯了,“直夜溃围南出”。他身边却只带了“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那么,“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的其他在垓下大营的数万楚军大军怎么处理的?其中还有项羽从江东带出的八千才俊。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垓下战役中,汉军对楚军“斩首八万”。而楚军总共才有10万人,可以说经过此役基本上全军覆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楚军的英勇顽强,他们留在原地与汉军死战,这个结果是在主帅弃军而逃之后发生的。他们被他们的大英雄项羽抛弃了。

这只能说,当了逃兵的项羽只能赢得起,却是输不起。

为何不肯过江东?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歌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英雄气概的绝句,使她和项羽一起万古流芳。

突围的项羽是想回到他的江东去的。他已经到了江边,还有亭长驾船渡他,他有机会“过江东”的。可是人们不禁要问,项羽怎么突然间又改主意了呢?逃到乌江岸边的项羽痛定思痛仰天长叹:“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出来征战,现在无一人生还。纵是江东父老同情我,还将我看做霸王,我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呢?”项羽就是这样想的。这也是大多数人认为项羽不肯过江的原因。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这段话是说,诸侯反对暴秦刚一开始,越王句践之后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已经占有江南大部,因为项羽没有册封他们为王,固“不附楚”。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江南广大地区已经不是当年项羽起兵时的局面,东越人是站在刘邦一方的。汉五年时,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江东大片土地已经成为刘氏天下,江东早已不再是他起兵时的江东了,项羽的后路已被切断。光杆司令的项羽逃回江东,要想在江东卷土重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几无可能。这些客观情况项羽自然是知道的。

朱东润《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说:“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此则时势所趋,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这里在说,项羽即使渡过江去,天下已经没有他项羽什么事了。

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慷慨一些“丈夫”一些。项羽最终做出了放弃过江的决定。于是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倘若有办法,堂堂大丈夫顶天立地的项羽怎会出此下策。既然是逃也是死,战也是死,何不带领军队死战,玉石俱损当是多么壮烈。干脆一点,与士兵生死在一起,至少不给后世留下话把。

项羽是自刎了,但他是走投无路之际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却落了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连尸首也遭到了四分五裂的下场,囫囵不得。他置数万人马于不顾,抛弃了大部队,为他出逃当了炮灰。项羽当了临阵脱逃的懦夫,若说他仗义义气,“岂不谬哉!”

项羽是大英雄?还是嗜血屠夫?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这几句话绝对够劲。项羽一生参战七十多次战役,每战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从没打过败仗,轻轻松松地就称霸天下了。这样看来,项羽绝对是大英雄了,不含水分的大英雄。

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再看看项羽都干了啥。

《太史公自序》明确地指出:“子羽暴虐,汉行功德。”这就是说项羽残暴狂虐。《项羽本纪》里记录他的每一件大事差不多都是杀人放火的。项羽一露面就开始杀人。

项梁、项羽因为杀人躲在吴中避难。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事,会稽郡守殷通找项梁商量,可项梁、项羽把殷通杀了,项羽又乘兴杀了百八十人。于是项梁当了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

楚怀王自定陶之败后迁至彭城,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手。他却是理直气壮的将宋义杀了,篡取了上将军的位子。

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马上就把当初起事时拥立起来的“义帝”楚怀王杀了。

在项羽的一系列“战绩”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词“阬之”、“屠之”,而且无论军民,一律“阬”“屠”。最著名的“阬之”是前207年,鉅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在秦将章邯率众投降归楚之后,项羽担心降兵可能生变,一夜之间“击阬”降卒二十余万人。他就是如此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

彭城一战,他指挥楚军先杀了十万汉军,汉军向南逃入山地,他们追击到灵璧东面的睢水边上,又杀了差不多十万汉军,以至于尸体堵塞了河道,“睢水为之不流”。

楚军攻下荥阳,他把假冒刘邦助他突围的纪信给烧了。俘虏了御史大夫周苛,项羽对周苛劝降,周苛对项羽嘲笑一番,项羽又把周苛扔到大锅里给活煮了。

项羽为迫使王陵投降,抓到他的老母来招降他。没想到王陵老母却以自己的死来激励儿子跟他作对,项羽盛怒之下,下令把王陵老母的尸体扔进沸腾的油锅中。

有人骂了他“沐猴而冠”,他竟把那人扔到大锅里给活煮了。

这已经足够多了,这种充斥血腥的英雄事迹还是不要再罗列下去了。

《淮阴侯列传》记韩信:“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这里是说项羽所到之处无不是烧杀抢掠,百姓怨声载道不敢依附。项羽虽然是霸王,但民心尽失。

《贞观政要诚信》记载唐太宗与侍臣讲“去食存信”问题时曾说:“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这是讲“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失望”的历史事件,批评项羽就如强盗一般,不仁不信。

《高祖本纪》中记有王陵的话:“(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范增及诸老将都说:“项羽为人傈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项羽是大英雄?还是嗜血的屠夫?不言而喻。

项羽真的“自刎乌江”吗?

计正山,一个普通的教师,他最早提出:霸王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即今定远县境内,距离乌江还有240多里路程)。石破天惊,颠覆了千余年来人们对项羽之死的传说。

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在其文《项羽不死乌江考》中也明确提出赞同这一观点。

“项羽身死东城”,这个观点不是空穴来风,载于史书之中。

《史记》中写项羽“身死东城”的肯定性文字至少有两处。《史记项羽本纪赞》就曾点明“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直截了当:“汉五年……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汉书灌婴传》也有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定远县志》记载:“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乌江自刎”的说法在《史记》、《汉书》均没有提到,到了唐代也未有文字可考。

那么,为何“乌江自刎”的说法流传了千年?

计正山认为,项羽乌江自刎只是乌江岸边的一个传闻,司马迁之所以采用,是出于满足民众的愿望,同时也饱含了他的情感。

冯其庸也考证了项羽乌江自刎说的渊源。他说,他看到的最早记载项羽乌江自刎的文字资料,是元代中期剧作家金仁杰的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他在若干年前去乌江调查时,走访问了当地人。当地人提供的“证据”是元杂剧中艄公说的“渡马不渡人,渡人不渡马”。这样的“传说”拿来作证据,明显站不住脚,谁都会认为太牵强了。

项羽乌江自刎先是民间传说,后来形成了杂剧,这样就广泛传播开来了。但它毕竟不是史实,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

项羽为什么失败?

项羽虽武艺出众,勇猛过人,但他自身性格刚愎自用有着明显的缺陷。在用人上有失无得,苛礼唯亲;多疑嫉才。既不能尽己人才,更不能尽人之才,受打击后又一蹶不振的“情绪型”,这是他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项羽在战场上是一个无往不利的猛将。但他血气方刚有勇无谋,是没落贵族阶层中盲目自傲的典型代表,又喜欢沽名钓誉,逞的只是匹夫之勇。

项羽视生命如草芥,视杀人如儿戏。一系列的杀人屠城的倒行逆施注定了他的失败。

英雄的首要条件是悲天悯人,维护正义。这两点项羽一条也做不到。项羽本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他只能做将;遗憾的是历史却将他推上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政治上的幼稚、愚蠢导致他最后的必然失败。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批评项羽死不悔改, 说什么“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项羽的失败本是一开始就注定的,这是人为的因素,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去怪罪什么“天亡我”,这才是十分荒谬的。

项羽曾取得过辉煌的开篇,但也不得不接受覆灭的结局。

项羽也终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位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王 伟)

[真相:项羽没有自刎在乌江]相关文章:

1.项羽自刎乌江阅读答案

2.乌江自刎原文翻译

3.乌江自刎文言文翻译

4.课文《项羽之死》教案

5.用真相造句大全

6.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7.

8.《项羽本纪》文言文翻译

9.描写项羽的散文

10.真相知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