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孙喜波
写作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手好作文在语文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竭尽全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谋篇布局,讲究写作技巧等,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渐渐发现,一个学生阅读量对他的写作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源泉。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创作兴趣都是从阅读的文学作品中开始萌发的。书中那些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具有文采的修辞语句,精巧新颖的个性化创作,都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写作观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应是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新的创意,能充分展示个性,而非人去亦去的东西。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只有最熟悉的东西,才会有话可说,也只有最动情的东西,才会使自己感动,同时也让别人感动。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写虚情假意的文章。要让学生认真用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感觉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自己的笔记下美的亮点和美的瞬间。让他们关注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通过文章反映出来。有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一篇又一篇优秀作文才能产生,以读促写,写而促读,读与写形成了良性循环,阅读与写作给学生带来了乐趣。
在进入信息时代后,阅读教学面临很多新的难题,阅读速度与阅读方法过于滞后都将使我们面临一个生存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差不多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学生固然必须学会怎样处理和利用他们每天获得的大量信息,但教师在这个方面则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一个恶谥是“尸体解剖法”,这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处于少、慢、差、费状态的根本原因。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对此有很为深刻透辟的分析。另外,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曾祥芹教授呼吁:“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再不把快读和略读放入中小学阅读计划中来,那就太滞后了,显然于21世纪的要求极不相称。”在有关未来学的论著中,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也有关于泛读和理解的技巧,且作为21世纪的人的主要能力标志。阅读是教育的中心,也是读写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一个学生如果要在21世纪大有可为的话,就必须掌握好阅读的技巧。而21世纪的阅读则更侧重于快读与略读。快读与略读显然与我们平常强调的精读有很大的差别。在培根的《论读书》里其实早就提到了阅读的一些方面,但直到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主要要指导学生精读上面下功夫。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
21世纪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必须要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技能。在新的世纪,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
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突出这方面的教育将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但在这一方面,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作文教学也将面临着大的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另外,作文能力将主要表现为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
良好的阅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突出创新。求异是创新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进框,不落套,不师云亦云,不邯郸学步。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反映学校生活、师生感情的文章举不胜举,要想使文章打动读者的心,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或在结构上独创,不落窠臼,走出俗套;或在内容上出新,选材新颖,构思独特。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篇获奖作文,通过记叙师生面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所产生的“尴尬”,反映了“我”对“老先生”从疏远到敬重的心路历程,A面写家长挑选老师的“多余”,写我对“慈眉善目”的老先生的印象,写老先生“传口谕”请我去当面谈,写老先生有病住院同学们去看望,我“当着大家的面流泪”。B面对前边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通过老先生的心理独白对应表述,从另一面进行印证。虽然所写内容都是平常人平常事,但结构安排使人耳目一新。同一时空写“我”和“老先生”,各自独立,又相得益彰,殊途同归。因此,本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写作的求新。
阅读中可以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的过程和结果是对于言语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感受,指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的刺激的感觉能力。理解,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能力。由此可知,语感,在实质上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应该强调的是语感的“感受性”与“理解性”的一致。良好的语感不应当只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受上,初步的感受对于语感来说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只有在初步感受和“意会”的基础上,赋予语感以理解的性质,达到可以“言传”的地步,这样的语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尤为必要。
阅读中的语感来源于读物言语材料对读者感官的刺激,以及读者对言语材料的理解和接受。因而,阅读中的语感更富有感受性和理解性的特点,更具有可追寻的痕迹和可以言传的性质。阅读语感由于言语材料单位的大小不同,又可以分为微观语感和宏观语感。
开展阅读活动可以积累写作素材。阅读的范围极广,老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古今中外各种名著,让学生有意识地从名著中吸取营养。如学生在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后,对贝多芬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历经坎坷的一生有了深入了解,在他身上懂得了什么叫坚强,什么叫执着。他那“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深深感染着他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贝多芬的例子。
在阅读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和事例,如司马迁本着:“穷天人际,通古令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身受宫刑而著《史记》;屈原在汩罗江畔苦吟,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终应楚国之亡而遗恨跃入江中的爱国情怀;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而忠心不改的坚贞;岳飞大破金军、直捣黄龙府的气概等等。阅读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有深度,手下的文章自然也多了几分文化气息,使文章立意深远。
精读典范佳作,学习写作技巧方法。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多读一些典范文章,然后再要求学生以这些文章为例,反复仿写,反复对照修改,直到揣摩清楚创作方法及写作技巧。
老师可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给学生借鉴。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深刻鲜活的精彩句子,反复揣摩,认真品味,并活学活用到作文中去。如写对生命的理解可改用泰戈尔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写爱的力量,可仿用“爱心是冬日的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等等。这样的句子能为作文增添语言的靓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质的飞跃,语文老师应责无旁贷的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因为,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
孙喜波
[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源泉 (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0.英语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