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备课参考
教学提示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伟大诗人杜甫的人格抱负及其创作心境,体会诗人关注民生、感时忧国的情感,忍耐和承受艰难、不懈地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对文学性传记的真实性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这篇传记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事件,学生阅读可能有困难。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历史课相关内容,简要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安史之乱等),但提醒同学主要精力不要放在对历史事件的讨论上,而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为引起学生对这篇传记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布置学生回顾在课上或者课外读过的杜甫的诗,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尽力想像诗人当时的生活与创作状况,看能否回到历史现场,设身处地,找到一些历史的感觉。然后,在传记的阅读中“印证”和丰富自己原来的想像。第二,是用“互文阅读”法,即让学生将他们已经学过的杜诗(或者《杜甫传》中引述的诗),与传记中相关的记载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传记与杜诗两方面)的感悟与认识。注意,这些都是必要的铺垫,是为了读懂传记,引起对杜甫创作生涯的关注与兴趣,更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杜甫的人格、文品的探究。
这一课相对难度大一些,也可以先选读其他几课,把这一课调换到后面。
思考与探究
第一题要求用杜甫有代表性的诗作来说明其思想转变的过程。
可以提示学生依照“长安十年”和“流亡”的线索,大致回顾杜甫这一段的生活历程;然后,选择传记中提到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如《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石壕吏》,等等,对应传记中相关的记述,了解每一首诗写作的背景,把诗中表达的思想内容,与诗人在特定历史氛围中产生的感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这道题的设计是要实现“以杜解杜”的阅读导向,即以杜甫的诗作反观诗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关键是让学生在传记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反复咀嚼诗人创作的激情,这就可能加深对杜甫作为爱国主义诗人的境界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放开思路,引导学生们探讨“苦难、挫折与人生抱负”以及“万方多难”如何成就“诗圣”等问题,这样,就和励志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了。
第二题: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性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说说作者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这道题有些难度。因为这是传记选读的第一课,还来不及较系统地讲解传记的知识,学生接触这个问题会有些费解。但不一定非要先讲解传记的理论知识,不妨就从课文入手,结合同学们阅读中的感受与体会,包括对这种传记文体的第一印象,来逐步了解和掌握传记写作的一般要求。题目中引述的冯至的那句话,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这也是此类传记写作的一般要求。其要点是重视传记的史实基础,对传主生平事迹的描写记述必须有史实根据,有可靠的资料支撑。所谓“本来面目”的“复原”,是这类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所谓“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性”都写够,“写出分寸”,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传记真实性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要让学生注意《杜甫传》的学术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点,这也是这部传记能够成为现代传记经典的重要原因。
第一部分:课文教学提示与教学参考资料第一部分:课文教学提示与教学参考资料我们所了解的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冯至在作品中写道:“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通过上面的一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但是阐述这一点时,冯至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再比如,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封建统治者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一些表现。
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并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第三题是讨论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题中所提示的“反映社会风貌”,“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浦起龙语)的含义。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冯至本身是出色的诗人,题目中专门选录了他的一首“十四行诗”,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诗人如何写诗人”,同时也加深对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意义的了解。可以在课上布置学生朗读冯至写的这首“十四行诗”,体会其对杜甫的人格的尊崇,并从“十四行诗”中找出某些有评价含义的句子,结合《杜甫传》的相关具体描写,充分展开各自的想像与理解。话题是“诗史”,但中心还是扣紧对杜甫人格精神的理解。
拓展与实践
“拓展与实践”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传记和现代传记的不同特点,特别提供了《新唐书》中一节关于杜甫的传略,目的是让学生对于现代传记格外注重写出传主的人格和内心活动这一特色有所认识,同时也有助于鉴赏《杜甫传》的写作艺术。课本选录《新唐书》中“天宝十三载……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段,只有50个字,而《杜甫传》中与之对应部分是“长安十年”的后半节,即课本第5页第2段至第17页第1段,大约5500字。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新唐书》是史书,重在记载与叙述历史事实的过程,既是写人物传记,也重在勾勒其生平,笔法是客观纪事,一般不作细致的心理描写或性格刻画。而《杜甫传》记述传主的生平,不只是勾勒过程,还要有很具体的生活描写,包括内心的变化起伏,所谓一颦一笑,长处短处,都尽量显现。
如《杜甫传》(课本第5页第4段)写751年秋天,杜甫贫病交迫,躺在长安旅舍中的遭遇和心情,连门外的连绵阴雨、积水中的“小鱼”、床前的地上长满的“青苔”,等等,都有非常具体的描写,衬托出杜甫当时那种失意和郁闷。这就是现代传记注重刻画人物心理的写法。类似这些细节描写,也要有基本的事实根据,比如根据历史上留下的与传主有关的某些史料记载,或者根据传主的自述(前面一段描写主要根据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等诗所表现的内容情绪),适当加上合理的艺术想像。
教师备课可以参考资料选录的“关于传记的真实性”,了解带文学性的历史人物传记,除了以历史材料作根据,还可以“从艺术的真实中还原出生活的真实”。特别是传记作者如何把杜甫的诗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合理的想像和描写,又如何细致地表达传主的喜怒哀乐,可以从课文中寻找一些例句,稍加分析。
这一道题比较难,只要求学生对古代传记的历史叙述与现代传记的心理描写做简要的比较,不必过细分析。
追忆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备课参考(人教版必修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1.英语科组备课总结
2.有关备课总结
3.英语学科备课总结
4.集体备课教案
5.生物集体备课总结
8.集体备课话动总结
10.小学音乐备课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