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鲁迅
鲁迅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犀牛烛怪,或肝胆照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的思想格调和艺术风格,就是诗人的品格和个性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先生如高山,如大海,他的诗作的确也像高山一样巍峨伟岸,像大海一样浩瀚深广。研读鲁迅的诗,不但可以学习先生崇高的思想品质、坚强的斗争意志、昂扬的革命精神,真正享受诗的艺术美,而且真如看到先生的音容笑貌,听到先生的呐喊和号召。
鲁迅先生的诗作不多,见诸资料的只有七十九首,其中新诗十二首,旧体诗六十七首。但内容极其丰富,战斗性很强。这些诗歌亦如先生的杂文,是刺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是爱的大纛和憎的丰碑。如果就其诗歌内容来看,可以概括为四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丰满的鲁迅。
一、“我以我血荐轩辕”-爱国献身意沉沉
先生心怀祖国,热爱人民,立志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如七绝《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首句写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句写遥忘故园风雨飘摇之状,三句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自己毕生实践的格言。此诗正是青年鲁迅强烈爱国思想和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
又如五绝《题〈呐喊〉》: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搞文学创作陷进了坑害作家的罗网,反抗旧社会违背了世俗人情。攻击诽谤的罪名,加起来可以致人死命甚或株连九族,纸上空留下我这片呐喊声音。由此可见,鲁迅前进的路上布满荆榛。革命的作家不怕打击迫害,不畏流血牺牲。先生一生的遭遇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证明他不愧是伟大的人民的作家。他的《呐喊》是时代的呼声,是人民的呼声,其伟大的现实主义笔力,揭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给人以巨大的启迪和教益。空留纸上声,只不过是诗人的自谦。
鲁迅还如实地回顾了前进中的曲折和苦闷中的摸索。如《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轰轰烈烈的“五四”革命浪潮突然平静下来,新文化阵营发生分裂,鲁迅感到空前的寂寞。但鲁迅并不消极悲观,此间以屈原自况。独自“荷戟”在漫漫长路上上下求索。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在旧势力面前屈服后退。
先生的全部爱国献身精神在《自嘲》诗中得到了形象的体现:“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写尽了鲁迅在反动统治下遭受的严重迫害。颔联写面对狠毒的敌人和艰险的环境,先生‘一点不悔,一点不改“,而且更加英勇顽强地与反动派进行斗争-戴着一顶破帽就敢在特务暗探们的眼皮底下来来去去,就敢在控制最严的大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漏船载酒泛中流”,先生临危不惊,天大的风险也奈我不何!这种坚定的革命立场、忘我的崇高品质、不屈不挠而又乐观幽默的性格跃然纸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终身奉行的格言-与敌人誓不两立,对人民忠心耿耿。诗的尾联具有总结性-“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不管你蒋家王朝政治气候如何,不管你怎样施展鬼蜮伎俩,播弄风云变幻,丝毫也不能动摇我革命到底、矢志不移的决心。这两句诗,充满深刻的幽默与诙谐,颇富“嘲”意,而且紧扣主题,至此,鲁迅思想的伟大光辉便充分显示出来了。
二、“怒向刀丛觅小诗”-英勇斗争愤恨恨
鲁迅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在: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屠杀人民的残暴统治,控诉蒋介石匪帮的滔天罪行。《而已集》中说:“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汗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在那黑暗的年月,无数革命人民和共产党员,人头落地,血流成河,还有那些用软刀杀人的刽子手,像陈西滢之流。这笔血债一定要清算的!
如《赠邬其山》一诗,就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军阀政客对人民的血腥镇压,以及反动派内部的互相倾轧,上台下野的丑恶行径: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邬其山即内山丸造,他在上海居住了二十年,看尽了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汪精卫佯称患糖尿病住进医院,胡汉民装高血压远避香港,这都是国民党达官贵人们常耍的鬼把戏。可是,一旦得势上台,便以杀人为乐。内部也互相攻讦。鲁迅用梵语讽刺倒行逆施,反动派屠杀人民实在是“功德无量”,真应该合掌谢“恩”。
又如《无题》: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几家春袅袅,万籁静 ;下土唯秦醉,中流辍越吟;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在战争、兵匪、官绅和灾荒的重压下,人民生活十分悲惨,整个社会一派萧条。鲁迅深切的爱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反动派发动内战、制造灾祸、危害人民的愤恨,都在诗中充分体现出来了。
鲁迅先生最为动人心魄的悲愤之歌,当属《为了忘却的记念》和《湘灵歌》两首。“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又一批年轻的战友牺牲了,其悲惨壮烈,真叫人不忍目睹。愤怒已极,悲痛已极,面对敌人的刀丛剑树,诗人找到了战斗的诗篇,大屠杀岂能遏止革命的呐喊!深沉的悲与愤,强烈的爱与憎,铸成了这首诗歌的无比强大的思想力量,鼓舞着亿万人民,团结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殊死斗争。而“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这首联通过描写湘江的变化,寓指国民党反革命大屠杀给人民带来的空间浩劫和深重灾难。“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通过对比,进一步揭露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杀气腾腾。第三联接着写诗人的联想,“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香”,整个中国都处在严酷的黑暗统治下,无数优秀的革命者被杀害。秋风肃杀,没有一丝春天的气息。尾联说“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意思是说,当湘灵弹起哀惋的瑶琴,人们却毫无所闻,空前的大屠杀被严密的封锁了。而国民政府却大肆吹牛,歌舞升平。鲁迅借湘灵的故事,深沉地表达了悲愤,含蓄凝练的诗句中,蕴藏着深仇大恨,真可谓“大风卷水,林木为摧”,“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诗人心事浩茫连广宇,与“怒向刀丛觅小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悼杨铨》中写道“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天雨人泪,同为死去的民主战士杨杏佛而流。天怨人怒,哀天恸地!而《悼丁君》则是丁玲被捕后鲁迅写下的诗篇,“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总之,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罪恶和法西斯暴行的彻底揭露和顽强斗争,显示了鲁迅坚定的革命立场,强烈的爱憎和顽强的斗争意志。这方面的诗歌是哪个时代的战斗风云的形象记录,而仇恨、悲愤、英勇奋战是主调。诗中凝结着哀痛的血泪,燃烧着愤怒的火焰。至今读来,感人良深。
三、笑指“强盗装正经”-辛辣嘲讽骨铮铮
对反动集团内部暴发的狗咬狗的内讧和战争,鲁迅用讽刺的笔法,“投一光辉,使群魔原形毕现”,让我们“更明白所谓敌人者是怎样的东西”。如《好东西歌》:
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风烟,
北人逃难南人嚷,请愿打电闹连天。
还有你骂我来我骂你,说得自己蜜样甜。
文的笑道岳飞假,武的却云秦 奸。
相骂声中失土地,相骂声中捐铜钱,
失了土地捐过钱,喊声骂声也寂然。
文的牙齿痛,武的上温泉。
后来知道谁也不是岳飞或秦 ,声明误解释前嫌,
大家都是好东西,终于聚首一堂来吸雪茄烟。
鲁迅用通俗的文字,犀利的笔锋,尖锐地嘲讽了汉奸卖国贼的卑劣行径和罪恶勾当,真是大快人心。
《南京民谣》则说:“大家去谒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在反动统治阶级内部,联合、统一都是暂时的,其实各怀鬼胎,其反革命的老底是不变的。
还有一类讽刺诗是抨击腐败现实的。如《学生和玉佛》:“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诗中写出了国民党官员仓皇逃跑的丑态-逃跑为先,发财至上。至于大学生则去当中坚捐躯赴国难好了。又如《吊大学生》:“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反动派的极端腐朽是造成民族灾难的根本原因。
鲁迅以犀角烛怪,为群魔画像;写蛆虫以显丑恶,寓愤怒于嘲讽;心底沉重,笔下轻松;嬉笑怒骂,自成一格。
四、“无情未必真豪杰”-深沉凝重情切切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血腥罪恶,戳穿了他们的反革命本质,画出了群魔狰狞的面目。同时,鲁迅也歌颂光明,向往未来,看重亲情,珍视友谊。下面分两点简要说明: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热情歌颂人民革命
像《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昏鸦。”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歌:不管反动派怎样镇压摧残,人民总是要革命,革命总是在发展,在前进;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就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展壮大的。诗歌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人民革命前景无限美好,而反动统治如落日暮鸦,注定要走向灭亡。
再比如《赠画师》:“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诗中说凛冽的寒风从南京刮来,千树万木以至整个世界都昏暗了。这是当时的黑暗现实,鲁迅却希望画家别具匠心,用鲜艳多彩的画笔,描绘出灿烂的春天来。
作于一九三四年五月的《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可以看作是鲁迅对人民革命唱出的最热烈的赞歌。地火在底下运行,奔突,终回喷涌而出,燃起遍地烈火;惊雷震响,一定要把一切恶魔鬼怪通通扫除干净。
(二)“度尽劫波兄弟在”----珍视友情亲情爱情
鲁迅是人,他热爱生活,对人热情真挚,以心相见。他倾情培养青年作家、木刻家;他助人于困惑之时,救人于危难之中;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无比真诚;他与瞿秋白的战斗友谊有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为证;他与许寿裳、范爱农、柔石、肖军、肖红、内山丸造、增田涉等人的友谊已成佳话。还有兄弟离别、爱子、爱情等作品。
如《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中鲁迅对儿子海婴关怀备至,这如同触龙之爱儿子,则当为子孙计深远。鲁迅深知“童年的情形,遍是将来的命运”。
至于“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是鲁迅诗歌里不可多得的爱情篇章。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的国际主义诗作。如《送增田涉君归国》:“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这是具有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和技法的新离别诗,凝结着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深情厚谊,寄托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战斗豪情。还有《题三义塔》一诗,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兄弟友谊,体现了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共同愿望。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更是经典名言。鲁迅就是这样:既珍视对日本人民的特殊而又美好的感情,又十分痛恨军国主义分子,痛恨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匪徒。这是真挚情怀与原则立场相一致的国际主义精神。
“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临謦 ,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诚哉斯言!鲁迅永远活在他的诗中,活在我们心中。
雷半池
[诗中鲁迅(高三)]相关文章:
1.木兰诗中的排比
2.诗中的春散文
3.木兰诗中的复沓
4.唐诗中的奇妙数字
10.木兰诗中的所有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