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发布时间:2016-7-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    回忆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以前的课外阅读中,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剑)

2.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

二、 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3、【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郑人买履、表水涉澭

  按图索骥

  因陈守旧 坐享其成 缘木求鱼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三、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目标导航: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

2.揣摩句子的大意,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寓意,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1) 语音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正音:涉shè      坠zhuì     遽jù     契qì     惑huò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坠落之处。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意强调B、C的肯定与委婉的反问语气。

学生揣摩试读。

     明确:  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1)注 释

涉:渡

者:……的人

其:代词,他,他的

自:从

坠:落,掉

遽:急速,马上

契:同“锲”,刻

是:这个地方,这里

吾:我,我的

之:助词,无实意

所:……的地方

求:寻找

之:代词,代“剑”

矣:句末语气词,了

而:但是

行:走

若此:像这样。若,如同,像。此,这样。

亦:也

惑:糊涂

乎:疑问语气词,吗

重点词语

涉:渡江   遽:立刻、急忙  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2)重点语句

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五、理解课文,思考讨论。

1、根据对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师读一句古文,生翻译一句译文。再男生读一句古文,女生翻译一句译文加深理解)

2.让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再讲给同桌听。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像这样治理国家,和这个人一样。时间已经变迁,但是办法不变,如此治理国家,不是麻烦了吗!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A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B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六、探究寓意,启发教育

剑掉到了江里,聪明的楚国人立即做了记号,那为什么没剑找到剑呢?他怎样才能找到剑?请自己和同桌讨论一下。

⑴.教师演示:把讲桌作为江水,用事先准备的纸船往前行,到江中是掉下剑,并立即做记号后船继续往前行。船到岸后按船上的记号找剑,这样能否找到掉的剑?

⑵.学生通过讨论、看演示明白了:求剑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掉下的剑没有动,而船往前走了,记号也往前走了,记号离剑越来越远,是找不到剑的。那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说应该是什么?(舟已行,而剑未行)    

⑶.这则寓言讽刺哪些人呢?那我们生活中应该做怎样的人?(思考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随机应变,做一个灵活处事的人。

七、请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

   2。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自度其足                     至之市

      其:                         之: 何不度之以足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板书设计

    人物:楚人

    事件:求剑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刻舟求剑》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  

生齐答:喜欢  

师:那你一定都记得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吧  

生:《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画龙点睛》《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还真不少,你觉得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生1:故事比较短,读完了能明白一个道理。  

生2:就是用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在导入部分,教者和学生从熟悉的寓言故事谈起,学生有话可说,这样,虽然是学习平时很少接触的文言文,学生也不会有畏难情绪,而是满怀热情投入到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中去。)  

二.教学过程:  

1、这篇寓言故事吗?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赶紧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等船到了岸边,他就从做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打捞宝剑,结果没找到自己的宝剑的事。  

2、那现在同学们把书打开到77页,观察一一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刻舟求剑》与你以前读过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读的是现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  

3、自己读一读,感觉一下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生1:这篇文言文很短小。  

生2:语言很简练。  

生3:读起来绕嘴。有的字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比较全面了,正因为文言文对于同学们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这篇文言文的后面配了译文,有了译文同学们不管是读还是理解就容易的多了。  

(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找到了不同,真正了解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并且对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记忆深刻。)  

4、同学们就试着结合译文来读读这篇文言文吧,注意把文章读准确通顺。读的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名读后)  

5、同学们自己已经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有的同学还注意了重音和断句,真的很不错。那么老师相信,对照译文你自己也一定能理解读懂这篇文言文。有没有信心?来 拿起笔来,边默读课文边把你能理解的文言文中的字词的意思写到相对应的位置。把不理解的先画个问号。(师巡视)  

生对照译文自主学习。  

师:把你理解的地方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你们理解的一样吗。把你不理解的地方和小组同学探讨探讨。  

6、汇报自学的结果。师适当引导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者把学习的机会交给了学生自己,让学生对照译文自己去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在整个的对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了引导,渗透的作用。而学生在自学,互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7、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同学们一定能把这篇文章读的更好了,想不想试试啊?那在读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怎样才能把这篇文言文读好呢?  

生1:多读几遍,要注意重音和断句。  

生2:注意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生3:要想象着读。  

同学们说的对,那我们现在就想象一下,当时是什么情形呢?  

生1:船上人很多,拥挤不小心这个楚人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就赶紧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才下水打捞宝剑。  

生2:我怎么觉得他是特意把宝剑扔下水去,然后再到船靠岸的时候下水去取啊。  

生3:不可能。从一个词中我可以肯定他不是特意扔下水去的,就是那个遽字,这个字是赶紧的意思,如果是他特意扔的,他还会着急吗?能说他赶紧刻了个记号吗?  

生2;你说的有道理,我刚才忽视了这个遽字。  

师:同学们不仅理解能力强,想象也很丰富。老师相信,你们自己一定能把文章读好,来  

谁愿意先读给大家听?(一生读后)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好不好呢?  

生:他读的既流利又有感情,如果能再抑扬顿挫些就更好了。  

师:谁再来试试?(又一生读后)  

生:她读的很有韵律,我看电视里的先生读文言文时都摇头晃脑的,我想她如果再加点动作就更好了。  

师:既然这样,你就给大家读一读。  

该生读后教师里响起一片掌声。  

师:从你摇头晃脑的动作中,在你读的抑扬顿挫的韵律中,感觉你读的真投入,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也跃跃欲试了, 好,快来试一试吧。(生齐读)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学习,交流的很投入。在教师的引导下,读的更投入,先是读的通顺流利,接着读的抑扬顿挫,然后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高潮:在一个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完这个短小的文言文后,全班的学生就像猛然醒悟,顿时亢奋起来,全都仿照她的样子摇头晃脑,认真地读了起来,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室内回荡------)  

8、感觉到了吗,你们把最后一句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用一个反问句结束呢?  

生:这个反问句让人感觉他已经愚蠢至极了。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他根本打捞不到他的宝剑了。  

9、这有一艘小船,一把宝剑,谁愿意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演示并解释。  

(直观演示,生一看便明白怎么回事了,对于理解并回答下一个问题做好了铺垫)  

10、读了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  

生1:做什么事情不能一根筋,脑筋要会拐弯。  

生2:做事情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变通。  

生3:做什么事情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的去处理。  

师:是啊,这个故事正是讽刺了那些愚蠢的,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的。那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和同桌说一说。(师巡视挑选有代表性的讲给全班同学听)  

生1:在我们班的杨博文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记得一次计算竞赛,老师说一道题要做3遍,由于那次的题比较多,当考试结束的时候他还没做完,当时就哭了,说老师让一道题做3遍的啊。他就象那个刻舟求剑的人。  

师:杨博文,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学了这课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做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生2:在我身边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爸爸做鸡汤,妈妈告诉他要放3汤匙盐,汤很鲜美。可是有一次爸爸做菜汤的时候,他记得做汤要放3汤匙盐,就也放了3汤匙盐,结果咸的没法喝。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我爸爸就像那个刻舟求剑的人。  

(通过学生举出的实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真正明白了这个寓言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由于是生活中在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情,也喜闻乐听)  

三、师总结:  

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意思,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都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处理。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

(3)宁(    )信度        (4)遽(    )契(    )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

(1)遂:

(2)涉:

(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置之其坐  坐:          (2)而忘操之  操:

(3)反归取之  反:          (4)遽契其舟  遽:

(5)楚人有涉江者  涉:      (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

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

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4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lǚ(2)suì (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

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综合题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能准确举出现实中的例子,说得简要。

良: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举出的例子尚可,但不够准确。

中:分别说了郑人和楚人的特点,也能联系实际来举例。

下:不会概括这两个人的特点,举例也不准确。

自测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自duó(    )其足  nìng(    )信  zhuì(    )于水  jù qì(    )其舟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之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及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02年浙江)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         )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度  宁  坠  遽  契

2.《韩非子》  战国  法  《吕氏春秋》  吕不韦

3.①同“座”,座位;②到;③到、等到;同“返”,返回;④迷惑,糊涂;⑤立即、匆忙;雕刻

4.①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②像这样去找自己的剑,不是很糊涂吗?

5.《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6.做官;宴会,宴席,酒宴;有人(有的人);用来(用)

7.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

8.这个故事中讲的那个北方人,明明不识菱角,偏要不懂装懂,结果闹出笑话。故事告诉我们,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生只要求作如下之一概括: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将闹出笑话;学习(求知)要有诚实的态度;人不能故意遮掩自己的无知(弱点)。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    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    “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    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参考答案

 (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

古代寓言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    )  ②宁(    )

3.解释字词。

(1)履(    ) (2)操(    )

(3)宁(    ) (4)罢(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    )  ②遽(    )  ③契(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    )  ②是(    )

③遽(    )  ④求(    )

4.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遽契其舟(    )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韩非子》  韩非  战国  2.①履(lǚ)  ②宁(nìng)  3.(1)鞋子 (2)拿 (3)宁可 (4)集市已经解散  4.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5.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二)1.吕氏春秋  吕不韦  2.①坠(zhuì) ②遽(jù) ③契(qì)  3.①渡江 ②这儿 ③急忙 ④寻求  4.①涉江者 ②代“舟”  5.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

                         (三)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

③ 度(    ) ④ 宁(    )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四)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    ) ②遽(    )

③是(    ) ④求(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

⑵做动词用的:(         )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五)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8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布,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A、先自度其足(     ) B、而忘操之(     )

C、反归取之 ( ) D、及反,市罢( ) 

2、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2分)

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无自信也。 

3、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2分)

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 A量(量长短) B拿 C“反”同“返”,返回 D等到

2、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 

宁愿相信尺度,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每个1分,共2分,例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画龙点睛、狐假虎威等等。

4、做事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墨守陈规

 

李菊芬

[刻舟求剑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相关文章:

1.中学语文必修二《诗经》《离骚》 复习学案

2.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

3.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4.《刻舟求剑》原文赏析

5.《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6.《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翻译

7.刻舟求剑的阅读题答案

8.

9.化学必修金属课件

10.木兰诗的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