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单元(课) 第十五课《诗人谈诗》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学习目标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学习重点 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学习难点 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具学具 小黑板
预习作业
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
2、了解诗歌的特点。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 ) 曙光( ) 乍然( ) 眺望( )
旷野( ) 弓弦( ) 山峦( ) 笼罩( )
5、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教学设计:
预习交流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
二、预习检测
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2、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鲁蔾,现代作家。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 kǎn )曙光( shǔ )乍然(zhà )眺望(tiào)旷野(kuàng)弓弦(xián ) 山峦( luán ) 笼罩(lǒng )
展示探究
1、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2、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6、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7、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8、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9、再读原诗,品味涵咏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10、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
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检测反馈
1、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虚写句。
(2)诗歌的语言具有侧面暗示的特点,你认为诗中哪些语句暗示了诗歌的主旨?
(3)说说深夜和黎明的深刻含义。
2、《当堂反馈》“课堂练习” 生独立完成
(师评讲纠正统计正确率)
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2.对本堂课各小组活动的质量和两头典型事例作激励性评价,也可在班刊上公示,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风。
课后作业 本课《当堂反馈》/练习拓展
教后反思
倪凌云
[诗人谈诗(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诗人谈诗教案
2.浅谈诗人与谜语
6.近代诗人海子的诗句
10.诗人北岛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