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构建语文新课堂(苏教版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4-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随着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启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这是教师之幸,学生之福。《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堂。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感、价值观进行全面唤醒的过程。为此,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就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得到落实,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堂。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式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式。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例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先总体分析了课文的结构,然后便有学生提出:“一个国家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便常常会灭亡,真的是这样吗?”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展开辩论,并联系了当今的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需要磨练才能强大的道理。而前一位学生认为:“如果国内治理得比较好,没有敌对国家,那还会灭亡吗?”这时课堂辩论非常激烈,学生情绪有失控的倾向,此时我便介入讨论,点明孟子生存的战国时代,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谈,这样便有针对意义,回归到文章主题的把握,通过辩论,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知道了想成才就必须经受艰苦磨练的道理。

上述案例,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与教材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二、注重教学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困难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所以应培养学生在自主中、在探究中、特别是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善觉悟,善长进。”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加强合作学习,在互相合作、探究 中去发现问题,共同拓展自己的思路,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再发展的潜能。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爱国情操 。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林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情感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教师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干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有利于凭借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例如,在讲的到两岸统一问题时,可以结合教材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设计一个情感探究活动:

有人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我国各族人民的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

还有人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

 你是如何解读这首诗的?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

两岸统一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这是因为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祖。这种“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情感的著名诗句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教材从共同的先祖,共同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领会乡愁这首诗的内在意蕴。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情感探究的思路,链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达到比较好的教学的目的。

    四、寻求课堂开放性,培养综合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点燃其创新之火,绽放其天赋之花。例如,围绕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奥运形象规划”,以利于从多方面开掘学生的潜能,我设计这样一个活动。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那时,也许我们相聚在北京,给外国朋友当导游,为他们当翻译,给他们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密切关注“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的今天,让我们在课余时间,为奥运献上一份“奥运形象规划”。

在完成一活动的基础上,可以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除此,还要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让学生在与大自然、与社会、与家庭的接触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接触中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构建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语文课去接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一直在“文化”中飞翔,让他们的心灵一直在研说与倾听着语文课散发的魅力。同时,新课堂也将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让课改和教师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王永喜

[谈谈如何构建语文新课堂(苏教版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题目

4.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即时评价的教学论文

5.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6.语文的教学论文

7.小论文范文:如何构建高中生物有趣课堂

8.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9.小学课堂教学论文

10.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