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读李贺的诗我们不得不为他飞扬跋扈的想象力所倾倒,被他信手拈来的丰富奇妙的意象所折服。如果用想象的程度来衡量作品的高下,李贺的诗,无疑就是最成功的过关斩将者,他弧光四射的想象犹如角斗场上武艺超群的勇士,拳脚诡异,攻防躲闪,气势凌厉,令人眼花缭乱,猝不及防。于是,我们不禁想起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来--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在《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中也说道:“在艺术中起着最主要和最积极的作用是想象。”毫无疑问,超凡的想象,让李贺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诗坛中成了一颗别样的巨星。尽管天妒英才,他的生命只走过了短暂的二十七年,但他极富个性的创作成就,使他在中国诗坛的历史地位永远无法撼动。
但是,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绝非仅仅是想象奇特而已。否则,疯人院里的病人个个都是诗坛大师。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就说:“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幻想的产儿。”可见,光靠想象,谁也无法进入诗坛。美国的莱昂内尔.特里林在《自由想象》里说“诗人能驾驭自己的幻觉,而精神病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却是受幻觉支配。” 创作中,诗人们无一例外地根据诗歌主旨表现的需要来调兵遣将,谋篇布局,驾驭“幻觉”,组合意象。否则,一切都会落空。 别林斯基在《波列查耶夫的诗作》中写道:“要想使诗句成为诗的诗句,光有流畅和铿锵的音调是不够的,光有感情也是不够的,还需要组成一切诗的真正内容的思想。” 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同样免不了这样的法则。这一点从《李凭箜篌引》的创作中就可看出。
《李凭箜篌引》表现的是唐代梨园艺人李凭高超绝妙的箜篌演奏技艺,抒发的是诗人由衷的赞叹之情。怎样将一次精彩的琴技演奏效果完美地表现出来,对于哪个诗人都是极大的考验。在唐代,用诗歌来写琴技演奏的有好几例,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韩愈、白居易还有李贺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对音乐的表现结合了琵琶女的身世命运,所以描写起来很有依托,文字能够很形象地渲染了充满情感起伏的旋律,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彼时彼地,共同感受琵琶女凄婉哀怨的琴音。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虽然没有结合琴师的身世来写,但仍假托了青年男女爱情在战争岁月演绎出来的悲欢离合,所以音乐的描写也容易得到有效的把握,读者也容易产生共鸣。但《李凭箜篌引》完全抛却了可以作为音乐表现依据的内容(或者可以说有意将便于读者解读音乐文字的内容隐藏了起来)。这样,诗歌表现音乐的功夫只能看他驾驭想象、组合意象的绝招了。
事实上,当我们看完《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时,我们惟有赞叹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了。因为诗歌里虽然寻找不到李凭琴声里的具体内容,但却让人们仿佛感受到绝美的琴声绕梁不散,令人沉醉不已。而且,诗歌还展现了非常瑰怪奇妙的音乐观赏画面--凡间与神界为音乐共同感动的绝妙境界。从而,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极大成功,德国的狄尔泰在《论德国诗歌和音乐》中说:“最高意义上的诗是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一点,一千多年前李贺竟早已做到了。这时我们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李贺在诗歌中要隐去音乐的内容,因为,也许他潜意识中注意到了音乐的真谛--就象英国的塞.罗杰所说的“音乐是唯一的宇宙通用语言”,人间天上自当如此。
那么,我们再看看李贺是如何营构《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才提到箜篌演奏一事,便说白云被琴声深深吸引不愿飘走,目的是要造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一上来就用“空山凝云”烘托演技的非同凡响,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气势。“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不说幽怨的琴声使听众啼愁,因为前面已说到天上的白云,如果再回到普通人,演技的高妙就无法进一步烘托,所以得用“江娥”“素女”这样高级别的意象。到此时,音乐的演奏已造成震撼,而演奏者却迟迟还未介绍,期待的心理可想而知,于是顺势写到 “李凭中国弹箜篌”,巧妙地表现听者由琴声的吸引而好奇“弹者谁”的心理,当然也是侧面肯定了琴技的不凡。“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是对琴声的直接描摹,用“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等美好的意象,使人很容易联想这音乐格调的清新、美妙与高雅。“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诗歌写到了箜篌的演奏效果,“融冷光”“动紫皇”无疑就是对演奏水平的最高赞誉。
到这时候,诗歌似乎无法再写了,音乐能达到感动帝皇的程度,夫复何求呢?韩愈、白居易写琴声的美妙也只是感动他们自己和在场的人而已啊。但李贺就是李贺,他能够在似乎已经止住的地方再生更大的波澜。“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神话世界成了他突破常规的法宝,激越铿锵的琴声,竟然能震裂“女娲炼石补天出处”,漏下潇潇秋雨,多么大胆雄奇的想象力,让李凭琴声的力度得到空前的夸张。这还不算,诗人甚至想象演奏十分投入的李凭入梦到神山教神女琴法呢,想象勾魂摄魄的琴声可以让神界的鱼与蛟随着美妙的音律跳舞跳到累、跳到瘦也不愿停歇。诗歌最后用吴刚及月兔被琴音深深迷住来收尾,最大限度的衬托了人物无与伦比的箜篌演奏技巧。很让人击节赞叹。
其实,回过来想,整首诗的写作从头至尾都是层层铺垫上来的,这也说明了诗歌的成功不是单靠想象力,还要靠结构技巧等多种因素的。
[浅谈《李凭箜篌引》的成功之处(人教版高二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0.高二人教版《长恨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