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红网论坛文学古体诗词》读到孤鹤先生檃栝沈志刚君《醉桂林》诗,孤鹤先生的学识和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服。看到孤鹤先生谈到“宋朝时特别重视一题多体的训练,散文变诗,诗变成词,词变成诗,赋变成诗是常见的”,不由想起潘述羊先生曾在《写作掌故杂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这本小册子里谈过“东坡檃栝《归去来辞》”和“山谷檃栝《醉翁亭记》”,于是不揣冒昧,将孤鹤先生的檃栝《醉桂林》引述过来,与“檃栝东坡”和“山谷檃栝”并做一处,以利自己经常学习。
一、关于“檃栝”
《辞海》
【檃栝】檃,亦作“櫽”“檼”“隠”;栝,亦作“括”。①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的器具。《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檃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栝之力。”②剪裁组织文章的素材。《文心雕龙镕裁》:“蹊要所司,职在镕裁,檃栝情理,矫揉文采也。”③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苏轼《水调歌头》词序:“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栝,使就声律,以遗之。”谓以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改作为词。词中多有此体。如苏轼《哨遍》改《归去来辞》,辛弃疾《水龙吟》用李延年歌、淳于髡语,都是檃栝的手法。
《漢語大詞典》
檃1 [yǐn ㄧㄣˇ]
[《類篇》於謹切]
亦作“ 櫽1 ”。
见“ 檃括 ”。
【檃括】亦作“ 檃栝 ”。
1.矫正竹木邪曲的工具。揉曲叫檃,正方称括。《荀子性恶》:“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 杨倞 注:“檃栝,正曲木之木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繩,揉以爲輪,其曲中規,檃括之力。”
2.泛指矫正。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嚴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3.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職在鎔裁,櫽括情理,矯揉文采也。”《宋史文苑传五贺铸》:“尤長於度曲,掇拾人所棄遺,少加檃括,皆爲新奇。”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古诗一首》:“《涉江采芙蓉》一首全用《楚辞》,也许有点逐臣的意思,但那是有意櫽括,又当别论。”
【檃栝】见“ 檃括 ”。
二、孤鹤檃栝《醉桂林》
【沈志刚】此诗我为一倾心网友所写,有照片我发不上,我是根据照片上的美景所作,我要送给她,可是尚感不妥,请在这个基础上帮我略改.不胜感谢!!
醉桂林
微濛天欲醉 黛发焕丹颜
玉雾柔花语 清风脆鸟言
魂游漓水上 魄滞象山前
纵曲轻舟泛 人仙两境间
【孤鹤】 我对诗不大懂,却喜欢玩弄文字.这首诗已不错了,但你要精益求精,我就提一个地方给你参考。
魂魄,仔细区分是有区别的,但统而言之,则是同义词。不如把魄字改为梦字。
我不懂诗,乱说的。哈哈
【沈志刚】鹤兄所言极是,我看就改成“梦系象山前”吧。
【ABABC】散文压缩成诗,这恐怕是独一无二的红网体,比老干体更可怕。
【孤鹤】没感到这个危害性。散文能改写成诗,应值得高兴。
宋朝时特别重视一题多体的训练,散文变诗,诗变成词,词变成诗,赋变成诗是常见的。更古的桃花源记已这样做了,它一题两做,然后做一篇发表。
【沈志刚】听鹤兄一席话,胜读书百卷!
那个ABABC说什么我不怎么懂,要不用这首诗来作个示范,改一下,如何?
【孤鹤】可以的。我明天花一天时间,把它分别写成散文,词,赋,奇诗,双词合璧等形式。但不会在这里发表,这里是个是非之地。我发后会发短信通知你到某某论坛去看。
【孤鹤】这种写作的正式名称叫隐括体,可扩写,也可缩写,可同体,可异体。是一种语言训练手段。我水平差,叫玩弄文字,那些水平好的则是创作作品了。
我先在这写成散文,把内容格式化,然后再写其他的体,以一天为限,能写多少种算多少种,晚上请你到某论坛去看。。这篇散文内容,因没见你的图片,只好按诗臆测,所以请你早提意见,再修改。
醉桂林(散文)
清晨,群筏划向象鼻山,吵醒了漓江。山依旧,青碧;水依旧,透彻。牛群哞哞在岸边饮水,那头象也在吸水,不,也许是戏水,也许是在试水,想涉江吧。
漓江虽醒,也许昨天太累,所以醒来不久却哈欠连连,水面上哈的气渐渐成团,气拉成丝,丝织成玉带,玉带飘拂在我们周围,伸手可抓,却又调皮的漂走。一条条的玉带纠缠成一块大幕布,山暧昧了,似在掩饰它们的恋情。水暧昧了,披上了头巾。群筏隐形了,唯余浆声依旧,游客失踪了,还有笑声隐约。清风沾着雾气,梳洗着你的头发,各种浓郁的花香喷洒你的衣衫,看不见花在何处,却能体会正在花海之中。各种清脆嘹亮的鸟声愉悦着你的耳鼓,虽不见一叶,分明感觉到你在森林环绕中。朦胧中万籁有声,似独轮车在石板路上辘辘,是山间铃响马帮来,山泉的叮咚,水臼的舂米,汇合在浆声中鸟声中,不知是人间,是海市,还是仙境?
哪只筏上响起了客家《刘三姐》,方言优美浓郁清亮,直冲云霄,掀开了大幕,山峰露出来了,山脚渐渐清晰,漓江把呼出的气悠闲的收回腹中。山依旧,青碧;水依旧,透彻。人在花海中,鸟在林海中,象山已在欢迎我们的筏子了。
【沈志刚】好!好!好!太好了知我者莫如兄也!心有灵犀。这篇散文真的很美,表达了我要表达的意思,并让意境升级了。高手啊,以后要向兄长多多学习!这篇我暂留了。急盼看其它体的!
【孤鹤】(二)、醉桂林(赋)
群筏闹醒老天,漓江脱出睡眠。山青青欲滴,水悠悠笑甜。象山的鼻子何其调皮,伸在水里搅起水浪圈圈;群鸟的歌声何其悦耳,飘在天空挽留云彩绵绵。
水面泛起雾气,微濛天欲醉,笑声唤来回声,黛发焕丹颜。群筏潜踪,游客无影,唯有玉雾柔花语,峰岚逃形,林木渺茫,偏有清风脆鸟言。云飘飘似带,雾漫漫是幕,唯闻水声筏声鸟声笑语声,不知隐身处是海市,是仙境,还是人间?可谓魂游漓水上,梦系象山前。
忽一声《刘三姐》,客家风味,南方纯情,响遏云天,掀开雾幕,托出山岚,筏子游客重现身影,青山绿水再复旧颜,眨眼之间,已是纵曲轻舟泛,人仙两境间。
把你的诗句原文不漏的插在其中。全文押an韵。
反正是玩而已,干脆发在此,省得你去找论坛。
(三)、醉桂林(回文联诗)
对联
漓水清风晨雾漾
象山灵鸟百花迷
诗
漓水清风晨雾漾,象山灵鸟百花迷。
迷花百鸟灵山象,漾雾晨风清水漓。
此诗又是“四变诗”,即它的头尾由两组押韵组成,因此它通过调序,可以读出8首诗来:
漓水清风晨雾漾,漾雾晨风清水漓。
迷花百鸟灵山象,象山灵鸟百花迷。
这叫上下句回文诗
迷花百鸟灵山象,象山灵鸟百花迷。
漓水清风晨雾漾,漾雾晨风清水漓。
迷花百鸟灵山象,漾雾晨风清水漓。
漓水清风晨雾漾,象山灵鸟百花迷。
漾雾晨风清水漓,漓水清风晨雾漾。
象山灵鸟百花迷,迷花百鸟灵山象。
漾雾晨风清水漓,迷花百鸟灵山象。
象山灵鸟百花迷,漓水清风晨雾漾。
象山灵鸟百花迷,迷花百鸟灵山象。
漾雾晨风清水漓,漓水清风晨雾漾。
象山灵鸟百花迷,漓水清风晨雾漾。
漾雾晨风清水漓,迷花百鸟灵山象。
(四)、醉桂林(回文词)
△●⊙○△ ●⊙○●△ ○●△●● ○○●●△ ●○△ ●○⊙● △○⊙●△
后庭花破子醉桂林
颜焕发犹丹,梦系山象前,迷雾翻浪醉,清风脆鸟言。桂林还,曲绵舟泛。仙凡两境间。
回文 仍然为后庭花破子
间境两凡仙,泛舟绵曲还。林桂言鸟脆,风清醉浪翻。雾迷前,象山系梦,丹犹发焕颜。
(五)、双词合璧
回文谱
△2○●●●○△1 ●●○○●●△1 △2○● ●○△1
⊙△2○●●●△1
顺读 渔歌子
舟轻梦系象山前,锁雾清风脆鸟言。游魂醉,焕丹颜。花柔寰境美媲仙。
回文 赤枣子
⊙●● ●○△ ⊙○○●●○△ ⊙●●○○●● ⊙○⊙●●○△
仙媲美,境寰柔。花颜丹焕醉魂游。言鸟脆风清雾锁,前山象系梦轻舟。
(六)、词联
用马蹄韵,末字平仄为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用平仄混韵 游宴颜倩;卷前苑闲。
桂林游,喜玉雾柔花语,须魂游漓水宴,客家三姐高歌,黛发焕丹颜。纵曲轻舟倩。
心浪卷,凭清风脆鸟行。可梦系象山前。化境九天常醉,人寰胜仙苑,长吟流水闲。
虽然现在时间还早得很,但由于受你的诗句限制,玩起来非常累。所以就不再玩了。
隐括体的要点是不论你改为何体,都得尊重原作。
三、东坡檃栝《归去来辞》
我国东晋时的大诗人陶潜,字元亮,一说字渊明,死后友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早年立下了济世的壮志,曾几度出仕,先后担任江西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辞官归隐,亲自从事耕作。他写的《归去来辞》就是反映去职回家这件事的。欧阳修十分赞赏这篇作品,曾评论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
《归去来辞》全文如下: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於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曾由苏东坡改写、缩写过。
原来苏轼在谪居黄州时,曾开辟东坡作为寓所,因自号东坡居士。他在东坡修建了“雪堂”,十分简陋,人们觉得这同他的名望与身份不相称。但他的朋友董毅夫却极为欣赏,并有卜邻于雪堂的意思。于是苏轼“取《归去来辞》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来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
苏轼《哨遍隐括<归去来辞>》全文如下: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遑遑欲何之,委我心去留谁计?神仙知何处,富贵非吾愿。但知登山临水啸咏,自饮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试将苏轼的《哨遍》同陶潜的“序”和“辞”加以对照,立即可以看出缩写的功力。这里只想着重谈苏轼在缩写中如何既照顾“序言”,而又把重点放在“正文”上,不为“序言”多费笔墨。
关于《归去来辞》存在一个“序言”与“正文”似乎矛盾的问题:因为“序言”说,“自免去职”是为了“奔丧”,而“正文”却丝毫没有“奔丧”的味道。《宋书》、《晋书》及《南史》本传上都说,陶潜的弃官还乡是由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缘故。为此前人曾议论道:
《晋书》及《南史》“陶潜传”皆云:潜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赋《归去来》,以遂其志。案:陶集载此辞自有序曰:“余家贫……在官八十余日。”观其语意乃以妹丧而去,不缘督邮。所谓矫励违己之说,疑心有所属,不欲尽言之耳!辞中正喜还家之乐,略不及武昌,自可见也。
苏轼《哨遍》的第一句“为米折腰”显然是概括了正史本传上可靠的记载;而第二句“因酒弃家”则出自“序言”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至于第三句“口体交相累”,则从“序言”的内容一下过度到了“正文”。真正做到了:抓住重点,照顾各方,高屋建瓴,一泻千里。
南宋著名词论家张炎对于苏轼的缩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东坡“哨遍一曲隐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邦彦)、秦(少游)诸人所不能到”。
四、山谷檃栝《醉翁亭记》
《欧阳文忠公集》计一百五十三卷,可以说得上卷帙浩繁,而在这百花争艳的欧氏文苑中,《醉翁亭记》却占尽风情,成为万花丛中一朵特别美丽的牡丹。文章不仅开头写得好,全篇均极雅致: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等由于守旧派的陷害,相继去职,欧阳修上疏力争也遭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到滁州作知州。《醉翁亭记》是庆历六年在滁州时作。虽然字里行间蕴蓄着抑郁的心情,但基调还是开朗的,某些方面还表现了他的那种为古代士大夫所标榜的“与民同乐”的主观愿望。
这篇文章,后来由黄山谷缩写、改写为歌词,合以声律,被之管弦。黄山谷填的词牌名《瑞鹤仙》: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原文共四百余字,经山谷缩写、改写后不到一百字,仅及原文五分之一。而主题原意竟全部概括了进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醉翁亭记》连用廿一个虚词“也”,而《瑞鹤仙》则以“也”字押韵,既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又适应了词的格律要求;此外开头与结尾基本照旧,承袭原作特点。难怪后人十分赞赏黄山谷善于檃栝的本领。
2009-10-8
[关于檃栝(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2.英语科组备课总结
3.有关备课总结
4.英语学科备课总结
5.集体备课教案
6.生物集体备课总结
8.关于剪纸资料
10.《a e 》教师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