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不能抛却之重(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8-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公平是正义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公平与正义的达成,从根本上说,要靠制度支撑和法律环境。当然,道德维系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谁也无法否认,良知在公平与正义的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教育部的“面子”与钟南山的执拗

2003年高考期间,江苏省部分考生认为数学试卷的一道题存在错误。围绕考题的对错是非,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历时近5个月,4次组织专家论证,问题仍未获解决。当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朱如曾教授、中科院数理学部5名院士及其他7名院士发表联合声明,建议教育部实事求是地承认试题错误。教育部主要官员对此声称,教育部是不存在怕处分、批评谁、不敢承认错误的问题。“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12名院士在联合声明中以华罗庚先生的这句箴言开始。这句话既说明了数学对错分明的学术特点,也揭示了数学在判断是非过程中的标杆作用。但江苏省高考数学考题所引发的风波,让这句箴言蒙羞。

同样是2003年,SARS爆发后钟南山教授果断采用不同于常规治疗的方式救治病人并取得重大成效。不仅如此,在社会情绪惶恐不安的紧要关头,他主动向省卫生厅请缨,把广东省病情最危急的病人集中到他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治疗。这一“敢医”举动,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心态,显然极具“定海神针”的价值。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抗击SARS这一关乎民众生死、民族荣辱的大是大非上,钟南山敢于公开提出与官方不同的意见。当3月间其时的卫生部长张文康宣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时,钟南山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却拒绝那样说;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权威姿态认定SARS的病原为常见的衣原体时,钟南山却否定了这一结论;4月11日,他在记者会上以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病例增加数目为证再次声明:“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病的病原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怎么能说控制了呢?”

阅读点击:坚持良知是要勇气的,良知之于任何人--无论地位、权力、财富、学识与资历如何--都是如此。教育部贵为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本应一言一行堪为楷模,但遗憾的是在面对“己非”方面教育部却裹足不前。良知在这一事件中自始至终缺位。而钟南山教授的“敢医”精神,不屈从权威、权势的独立人格究其本质乃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对科学的尊敬,对人格底线的固守。一言以蔽之,是对良知的捍卫。这种捍卫其利断金,唤醒人心,让市侩、屈从与猥琐自惭形秽。沧海横流,方显良知本色;危难之间,良知扶大厦之将倾。

这两则材料可用于“良知与权威”“良知的缺位”“强势压制良知”“良知与感召”“良知的生态环境”“给良知一片自由的天空”等作文论题。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1994年的“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1993年,凯文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他在抢拍完之后,实在不愿再看下去那个极端对立、极其冷酷的场面,于是,他把秃鹰轰走。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那个小女孩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重新艰难地向救济中心挪动……望着小女孩的身影,凯文卡特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树旁坐了下来,一边抽着烟,一边泪流满面。后来,他曾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抉择:在职业与良知之间

  曹爱文,24岁,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2006年7月10日17时许,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0米有一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接报后曹爱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个小时后孩子被救了上来,当地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来自省会的部分媒体记者纷纷抓拍着这一新闻现场。

  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一动不动。看着跪在地上乞求人们的孩子父亲,已经赶赴现场的曹爱文也十分焦急。“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呀?”孩子的叔叔眼眶发红,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出身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再次拨打120,可信号时断时无,经过两分钟的努力,终于接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五下压胸,一下吹气。”不顾小女孩嘴角淌着白沫,曹爱文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8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18时47分,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19时30分,医生宣布抢救失败。

由于一直忙着给孩子做人工呼吸,曹爱文的这次新闻采访显然是失败的。“孩子救上来了,120没有赶到,万一她还有口气呢,如果错过了抢救的机会,我会一辈子后悔。”事后,这位被称为“中国最美的记者”仍旧表达着同样的观点。

照片发表后,激起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也不绝于耳。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在获得大奖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凯文卡特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阅读点击:新闻记者具有两种角色,即“专业”与“常人”。当新闻记者的专业职责与作为常人的道德规范发生对立时,新闻记者纵然有千百个理由,但社会大众却有着他们明确的价值指向,即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新闻记者履行专业职责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行和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必要时,新闻记者应该牺牲专业职责而首先履行社会职责,而不是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新闻记者的“道德底线”,也是新闻记者的“良知底线”。

这两则故事可用于“良知与挑战”“良知的底线”“良知与抉择”“职业与良知”等论题。

作者邮箱: zhangdy69@tom.com

[良知,不能抛却之重(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致良知读后感

2.用不能也不能造句

3.做人,不能心太软!

4.不能自已造句

5.用不能不造句

6.孝不能等演讲稿

7.不能忘怀的同义词

8.海鲜这些部位有毒不能吃

9.形容不能改变的歇后语

10.女人不能穷!钱才是你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