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大地,知识的天空--语文与文化、知识

发布时间:2016-3-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语文包括说话(语)、写字(文)、文学(文)、文章(文)、文化(文)、知识(文)等。学习语文,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累。知识者,说话、写字、作文、读文等之法;文化者,从古到今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生活积累的人伦、经济、教育、政治、风俗、器物等之规。不懂文化之深厚,无法领悟特定语境中文章的”魂魄”;不懂知识,难以参透特定背景下文章的支撑。小到字词,大到篇章,语文学习都离不开文化知识的长期积累。

为什么余光中的小诗《乡愁》怎么如此经典,这般打动人心?为什么这首诗在同类题材中就能断章胜出,独占鳌头?一者,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形成的民族向心力所瞩望的历史大趋势。崇尚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音。二者,中国文学的特征,特别是诗歌的特征,推重那种来自民间、质朴本色、通俗易懂、善于比兴的断章。三者,余光中深谙海峡两岸民众之心理,善歌世纪交融之乐章,巧笔指点,满纸云烟,断章立就,浓情斯出。其浓厚的民歌风,足以打动每一个普通读者的心灵;其精巧的赋比兴,足以拨动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神经。此诗成为传唱不朽的经典诗篇,实在是自自然然的事!

无独有偶,同样是余老先生的诗作,《乡愁四韵》亦然如此,唯更加文化,更加艺术。诸位同学请看: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艺术吧,同学们?你看这首诗的韵律,“水”字仄声,“红”字平声,“白”字仄声(古韵),“香”字平声,先仄后平,仄平相间,益于思绪的收放,合乎感情的起伏。这是声韵方面的艺术。其次,“给我……”四句,排比成篇,首尾反复,不断呼告,情感浓郁,沁人心脾;每节中间又都有比喻,但无论如何比喻,又都紧紧围绕“乡愁”二字;从总体上看,全篇以“长江水、腊梅香、雪花白、海棠红”四个物象来起兴,寄托了浓浓的中国情,哪个不是乡情的象征?哪个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所有这些都是表达上的艺术。

如此佳篇美什,味之醇香满口,读之情感萦胸,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那种发自内心渴盼统一、渴望振兴的情怀,蕴藉在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中,自然就会拨动你我他的感情琴弦。

仅仅读这两首小诗,我们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文化之于诗文的理解、感悟、体味,是多么重要。我们要明白,诗文的产生总有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总有它生长的文化环境。离开了这一点,我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感悟和体味就会大打折扣。

读《腾王阁序》,更是如此!若只求在声韵的抑扬顿挫中去体会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文气”,还不足以领会作者激荡悲慨之情怀。只有把蕴含在文中的诸多典故知识和相关修辞知识理解掌握了,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作者的用意。我们不妨研究一下文中的几个典故,看看是不是这样。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当时徐稚已年过五旬,当陈蕃派人将他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文章是想通过陈蕃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子。顺便说一下,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和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梁王经常在这里狩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说在座的宾客就像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 “朱华冒绿池” 之句。朱华,字面意思即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以其官职称谢灵运,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有所不同。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 ,“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更显工整。);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有深层含义。教学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

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起源、开端之意)。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

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视野开阔,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云一样少年才高,而又同时流露出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以上仅就文中四个典故为例,就让我们重新感受了一下王勃寓于文中的难言之隐。然仅此就足可明了文化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至关重要性。让我们行走在文化的大地上,飞翔于知识的天空中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

 

[文化的大地,知识的天空--语文与文化、知识]相关文章:

1.知识的力量议论文

2.形容文化的成语

3.关于防晒知识的课件

4.文化的近义词

5.高中议论文:知识的力量

6.积攒知识的优美句子

7.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8.企业团队文化的标语

9.课文胡同文化的教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