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学高三语文组 学案序号:
题目:散文阅读的有关常识 备课时间:20094.20
主备人:杨金国 参与人:高三语文组
复习重难点:
了解阅读散文的关常识,并能运用常识答题。
一、 典型例题
1、2007年江苏卷《麦天》(见《优化探究》252业)
2、2004年江苏卷《草堂.诗魂》(见《优化探究》253业)
二、散文的有关常识
1、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作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散文的类型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有景物描绘,但多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写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如《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3、散文表达技巧的基本常识
(一)表达方式
(1)、叙述--常用方式,用于交代事实,陈述情况。
(2)、描写--
①肖像描写--描写相貌、神情、打扮,以行传神,揭示身份个性,传达内心世界,甚至还可以暗示人物际遇。
②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③语言描写--言为心声,用语言反映性格特点。
④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也可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⑤细节描写--描写小举动,小事情,可以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个性特点。
⑥白描手法--不用修辞,质朴无华,寥寥几笔勾勒形象或环境。效果是突出事物的关键。
⑦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思想感情;侧面表现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
例说: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这是《我与地坛》中,“我”进入地坛后的一段景物描写,说说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细致地描写了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活泼,别有情味。作用:一方面写自己这样呆痴痴地看,表现自己内心的无聊寂寞,环境描写烘托心理;另一方面又表现自然界生命的蓬蓬勃勃,不以自己的卑微而放弃生活的滋味。
(3 )、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所谓直抒胸臆,具有强烈性、震撼性的效果。
②间接抒情--可以融情于景,也可以融情于事,好处是含蓄蕴藉。
(4)、议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文章中的议论,其作用: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即点明主题,又称为“画龙点睛”;揭示事件的意义,发人深省;结构上总结上文,过渡下文。
(二)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感情,能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一人称的不便是不好直接叙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2)、第二人称--便于告白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更便于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自由地反映生活。
(三)表现手法
(1)、使用修辞--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暗示作者的思想情感,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2)、象征--如《白杨礼赞》,或者一些童话作品,可以含蓄而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
(3)、托物言志--如《爱莲说》,也是含蓄曲折地传达思想情感。
(4)、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
比如《背影》,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5)、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件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以呼应,能够使后面情节在前面有照应,不出现虚假现象。
(6)、扬抑--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以前面为铺垫,效果是形成反差,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7)、虚实结合--眼前的描写是实,以前的回忆是虚;实际的存在是实,想像的情景是虚;现实的景象是实,引申的层面是虚……。好处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丰富多彩地表现人和事,充分显示文章的主旨。
(8)、点面结合--概括交代是面,写具体事件是点;叙述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具体情节是点。点面结合可以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动静结合--效果是:以动衬静,或者以静衬动,起到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0)、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开门见山--这是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直入主题,或者直接摆出论点。
(12)、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可以吸引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3)、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大主题,或者揭示生活哲理。
(四)线索
散文的线索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的凌乱材料就是被一根中心线,或者思想线,或者情感线,或者时间线空间线牢牢地牵引着。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
(五)文眼
文眼是透露文章感情、思想或者写作主旨的句子。找到文眼,就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荷塘月色》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全文的文眼,它让我们知道文章的整体情感是“哀愁中的淡淡喜悦”。但是,不是每篇文章都有明显的文眼。
三、散文阅读的方法
1、、寻找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例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就要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这条线索:不宁静--寻求宁静--得到宁静--失去宁静。
2、、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体会《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
3、、进入散文的意境。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4、、体会文章的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有点文章感情很复杂,我们还要理解其多元的情感。例如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就要注意体会作者多元情愫:难以割舍的乡愁;今昔变迁的感叹;个人遭遇的伤感。
5、、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写作特色,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
四、巩固提高
阅读理解:
(一)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是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2)举例说明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相信人类的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B C)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二)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答案提示: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提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答案提示: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17.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案提示: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拓展迁移 学法指导
拓展迁移 学法指导
[散文阅读的有关常识(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常识活动教案
2.戏剧常识教案
4.民族常识课件教案
9.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10.有关清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