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6-6-1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提 要:创新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精髓,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否养成,能否提高,与教师教育观念能否更新,与教育手段是否合理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自己个人的一些看法: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性,教师创新教育观念的培养,以及如何在课堂上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主题是教育手段的变化。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学生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他旗帜鲜明地向我们指出:发展科技以及科技创新是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迫切使命。促进经济的腾飞,祖国的繁荣,要靠科学技术,更要靠具有创新思维素养的人才予以实施,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新教育。因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师资素质不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学、会学、创新地学。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场所,它既是最能展示教师的知识功底、文化底蕴、能力才华的地方,又是最能暴露教师教育观念的新与旧、教学手段的优与劣、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的场所。然而,笔者认为,就显示的状况而言,在构成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影响最大、最急需解决的是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

首先要解决所谓“人才观”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涉及到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笔者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他在客观上却能体现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材,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片面的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走自己的路。如果用狭隘的一种智力模式去对具有各不相同智力倾向的所有学生做好与坏、优与差的评价,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是要尊重和激活每个学生的个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最适合他自己走的路!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后面再议,这里只涉及观念,即指导思想的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一是不能“单向”,即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倡导师生互动;二是切不可再搞满堂灌,即使是知识的教学,也应着眼于让学生掌握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三是关于“知识”的内涵也要有新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知识既包括教材提供的知识,也应包括教师和学生所了解的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以及在教学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知识经济的产生为背景而呼唤出来的创新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教育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包括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素质,适合于他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才是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的。

其次,有了创新的教育观念,就等于拥有了先进的教学武器,但是不等于学生就拥有了创造性的思维。如何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创造性的利用这些武器,还得看老师如何把握课堂上的教学,对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 培养质疑求异的能力。

⑴培养质疑能力。学贵有疑,学则需疑,是我国古代教学的宝贵传统。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主张,反映了一种批判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揭示了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因素。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作巧妙地设计,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利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等手段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激趣中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带着问题思考、探究、辨别,问中求知。这样,使课堂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山的那一边》的教学,就从题目设疑;《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就让学生从身边的石拱桥谈起。并让学生阅读思考,在情景中产生疑问,并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最终弄懂了文章说明的主要事理,

⑵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求异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不直接作出准确的结论,让学生多加思维,进行讨论,敢于质疑,善于求异,探究事情和问题的多个答案,并选出最佳答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对战争的正义与邪恶的讨论,克隆技术为人类造福和给社会伦理带来的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并指出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就不同。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教育的民主性,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不是机械的灌输式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模仿过程,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课堂上,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师生要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想敢说敢否敢做,切莫让学生望而生畏。评价时教师要常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真棒”、“这个见解很新颖”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高涨的创造研究的欲望,也大有裨益。少了束缚,少了限制,孩子们彻底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大胆地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产生了标新立异的思想。创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其开放、发散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师生角色的构成,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维。突破课堂界限,将学科课堂教学、学科课外活动和学科课外教学结合起来,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开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散、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如《你一定会听见的》的教学,让学生听音乐,并根据音乐来进行描写就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想象是丰富的,创新就是丰富想象的宠儿。通过想象能力的培养,就达到了开掘学生科学的创新潜能的目的。

    四、资源整合、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如今,远教资源极为丰富,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古语曰: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远教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即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范读和影象资料等。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这既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有力方式。比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我利用“模式三”教学,我用“网络影院”范读中国石拱桥的片段,让学生结合文本“联机讨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并运用“电子抢答”、“语音对讲”的方式,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数据,再通过“学生演示”,供同学们相互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并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从培养质疑求异的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开放、发散的思维,鼓励积极、大胆的创造等角度出发,对学生实施了创新教育。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学科中实施科学教育,要坚持有机、合理、渗透性原则,切不可空洞说教,盲目灌输。 

以上所言,尚有不足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游 杰 罗成胜《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涪陵教育科研所》编辑部出版,2002年年第二期

[2]中国学习科学会会刊《创新学习》,2002年第一期

[3]杨成章 谢贤扬 李 丽《语文创造教育学》重庆出版社出版。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教版)]相关文章:

1.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2.造句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3.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毕业论文

4.人教版语文教学随笔

5.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6.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

7.小学人教版语文教学课件

8.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9.实践中创业的论文

10.浅谈义务教育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