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若吹
引言
逛超市的时候,偶然看到货架上摆放整齐的彩色铅笔,24色,不禁心动了。买下它们,小心呵护着捧回宿舍,端详了很长时间,终于还是手痒,翻出昔日的速写--桥桩,给那些石头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座五颜六色,哦不,是多姿多彩的桥桩,顿时出现在雪白的纸上。蓦然时,仿佛感到顾城的微笑,正穿透纸背而闪现。
这是两个任性的孩子的约定,是我们多彩的视线,深白的梦幻。
关于诗人
挥一挥手正是黎明之前的寂静
我终于没能看清你那一瞬间的表情
你挥一挥手 正好太阳刺进我眼睛
我终于没能听清你说的是不是再见
顾城死了,却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声。
一直想知道,顾城自杀前,想的是什么。他不是说他任性吗?“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如此恢弘的梦想,不只一次出现在他的诗中。“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分明是与混沌现实的决裂。顾城是现实的叛逆者,他只在幻想中生活、创作。诗人,这个特殊的身份,往往拥有最锐利的眼睛,最敏感的心。我相信,顾城分明已经看透了现实的复杂,黑暗,荒谬,肮脏,无耻,龌龊。可他执拗的闭上世俗的双眼,反而睁开了心灵的眼睛,打开诗人才有的那种心灵的窗户,寻找梦想中的洁净与纯粹。因为,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同为朦胧派代表诗人的舒婷这样写他--我们的童话诗人。
关于孩子
也许/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开头和结尾的变化很微妙--模糊又清晰。没有领到彩色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的诗人,在灿烂的想象中画下许许多多的温暖与甜蜜后,诗人更加确定,自己是一个孩子,而且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不知道幻想是不是孩子的专利,或者我们把成年人幻想的举动称为“孩子气”。顾城是个孩子,相当任性。他没有得到蜡笔,于是“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这便是孩子的反复无常吧。没有伪饰,没有乔扮,敢笑敢哭,敢爱敢恨,不客套,不虚托,不迁就别人,不委屈自己的小情绪,肆意挥霍感情,随性表达感受……说变就变的孩子,才能在沮丧了失望了之后,依然执着地说:我任性。
“不是因为在象牙塔中,才说出我爱世界这样的话。是知道外面的黑,脏,丑陋之后,还要说出这样的话。” 柏邦妮在《给我妹妹和那些早熟敏感的孩子》里这样说。我想顾城是这样的。他不是看不到世界的真相,而是在看透了之后,依然用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去品位世界,去描绘理想的世界,世界的理想。
关于诗中的意象
诗似乎离不开意象。在诗歌的长河里,一些诗由于其卓越典型化的意象而不朽。然而,顾城的诗里,我找不到某个特定的意象,找不到诸如余光中的红莲、海子的麦地等此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堆独立又关联的意象,洋溢于诗中,从头至尾。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淡然镇静从容不迫的吐露出来,似乎理所应当。然而这些意象,在现实中并不是纯粹的,甚至是经过污染的。但在诗中,在顾城的眼中,它们都是纯洁无暇的。这些意象美丽轻柔的外衣,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有时候也觉得这样的欺骗未尝不残酷,可是,在美丽面前,也只能眼动心动,屏住呼吸享受,而暂时遗忘现实的种种了。
这些意象是最真的,最赤诚的,又是独特的。因为她们闪耀着诗人顾城独特的身影。
在他那里,羽毛和树叶是属于天空的。羽毛脱离了翅膀,不能再飞翔,没关系;树叶从树枝陨落,不能再呼吸,没关系--它们还拥有天空,天空是它们表演的舞台。
在他那里,夜晚是淡绿的,像苹果,温馨又和谐。
在他那里,有露水能看见的微笑,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这就仿佛清晨的阳光,微弱慵倦,没有力气,但她悄悄拉开窗帘的一角,打在你半边的脸颊上,给你最初的温暖,深刻至心底。
在他那里,有着晴空色眼睛的爱人,永远看着他,一生守侯。可能么?永恒到极限,也许只是个零。但诗人相信绝对,相信永恒,那份执着难免不让人动容。
在他那里,自然是最美最终的家园。法国自然科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深深影响了顾城。人和自然的关系尴尬至极,忘恩负义的人类在自我虚荣心的满足中充分暴露了贪婪的嘴脸。被破坏了的自然遍体鳞伤,再也无法博取人类的同情。只是对孩子样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朋友,是美丽的心灵之镜。自然也有灵性,有生气,是需要人用心呵护的宝贝。看吧,快乐的小河在歌唱,扬起青春的的水波,而大海无边愉快的声音回荡;丘陵们彼此靠近,彼此温暖,他们相爱,许下庄重的永远的誓言;小花在春天静静的激动,枫叶在秋天热烈的燃烧。
在他那里,人生一定会变得很美好,有幸福的婚礼,有欢腾的贴满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插图的节日,有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有东方民族的渴望,有很美的未来……
我想,消化这样的诗句,至少需要一颗尚未冰冻的心。那些老化油滑精于世故的心已经在世俗的蝇营狗苟中风干至麻木。他们听不见风的吟颂,看不到绿叶的呼吸,闻不出花开瞬间的骄傲,感觉不了任何孩子气的温情。只有孩子,肌肤白嫩脸庞红润的孩子,至真至纯毫不防备的孩子,在蒙昧混沌的世俗里一眼看破虚伪假饰,摘取了那朵自由呼吸肆意盛开的灵魂之花。想象的翅膀如此有力,这些意象在想象的飞翔中闪烁异彩。童话诗人顾城的王国里,任何意象都变幻着灵动的色彩与气质,却不失纯真无暇的本能。奇迹早已不是奇迹,什么幻想都要被实现为可能。连歌声也要舞蹈了,反正有诗歌作鞋子。
关于童话
有人说,顾城是安徒生的徒弟。他被称为“童话诗人”。
仔细回想,竟有许多关于童话的记忆,只是印象中童话里也有善有恶,有美有丑。顾城的诗里,却只有美好童真。黑暗和不幸刚刚露头角,来不及蔓延,便被诗人的画笔涂去,正像舒婷在《童话诗人》里描述顾城:“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每一句,都是一桢精致的童话,浓厚的幻想的单纯,像一个不设防的婴孩,用天真的眼睛注视世界,笨拙的等待彩虹升空,等待美好。
然而,对童话的坚持,也暴露了诗人的脆弱。在北岛向世界呼喊出“我--不--相--信”时,在舒婷勇敢表明作为人尤其是女性的独立和自尊,要“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时,顾城回避了。他只是个孩子啊,只能驾驭自己理想的童话王国。复杂的现实像一张巨大的网,无情吞没人最后的热情和最初的灵魂,将人千篇一律化,变成在网中弱肉强食的蜘蛛,编织着诡异微妙的人际关系。血腥,暴力,色情……谁不是世间的一颗棋子?然而北岛和舒婷要挣扎,用坚决或温柔的方式,顾城,却只有回避。寒冷袭来,婴儿钻进母亲温暖的被窝,酣然睡去。顾城也是,他躲进自己营造的童话王国,用稚嫩的七彩诗句编织着深白的梦幻,任凭外部世界的风吹雨打。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于任性的孩子,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像童话中,公主和王子总会走到一起。邪恶者的干涉不过是这出乐曲中的几个华彩。
关于诗行的背后
顾城隐藏了自己的恐惧。夕阳沉下的某个黄昏,也许会有一丝不快掠过这个任性的孩子的心头,只是一瞬,也足够回味。淡淡的忧愁飘散在美好的诗行之间,不太明显,不太清晰。“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正因为饱尝了泪水的酸楚,才懂得笑容的珍贵,才会希冀一双不流泪的看不到阴云的眼睛。诗人其实害怕泪水,害怕哀伤与不幸,于是他拿起画笔,涂去他不愿看到不愿面对的种种。愿望诚然美好,却难免不是对自己善意的欺骗。阴影就此生根,在任性的孩子桀骜而智慧的瞳仁里。
顾城还隐藏了自己的脆弱。“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在黑夜中跋涉的人们,定会感受到其中的力量,为此振奋也说不定。然而,这种近似专制的举动,仅用孩子气来解释,似乎已经不够。诗人分明在掩饰,掩饰自己脆弱的无法抵御黑暗的眼睛。襁褓中的婴儿,无法暴露在暖箱之外。否则,便要夭折。
我想知道,这些隐藏、回避,能坚持多久。
我还想知道,顾城的死,跟它们是否有关。
顾城没有隐藏自己。他站在诗行后面,思索,或沉默。他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发愣,瞪着很大很大的眼睛,放飞很多很多的浆果一样的梦。生动的描述,我想这是真实的表露。看过顾城的照片,总是大而空洞的眼睛,凝望远方,好象寻找着什么,大概是在找漂泊的心吧。那颗在幻想与童话王国里徜徉而忘记回家的心。
结语
顾城说,语言就像货币一样,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肮脏。
于是他坚持自己孩子的方式,从形式到内容。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清晰明了的简单的词汇,仿佛还带着心的温度,表达原始的思绪情感。
读他的诗,我们需要,而且可以,摆脱概念和观念的束缚,直接去见这个世界。这已不是纯粹的世界,而是诗人与读者共同臆想出的美好幻想。然而,顾城的诗,终究是他的个人情感记忆,不是公众语言,他诗中的那些意象,不愿背负任何公众或历史的沉重,扔掉了责任或义务的包袱,寻求自我赤裸裸的需求--青春的生命,飞扬的梦想,纯粹的爱情,持续的温暖,永恒的光明……
返璞归真。我们在顾城的诗里回归本性,追求需要的一切,即使用蛮横专制的方式。不过,这是暂时的。
“顾城的世界是抽筋剥皮的,非常非常抽象,抽象到只有思维……生活在如此抽象的世界里,是要绝望的。假如我们都很抽象地看世界,都会绝望。我们不会去死,因为我们对许多事情感兴趣,我们是俗人。”
没错,我们都是俗人。诗人早已死去。
[彩色蜡笔的深白梦幻--评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相关文章:
1.春节蜡笔画图片
2.蜡笔小新话语录
5.《彩色的梦》教案
6.蜡笔小新的幽默语录
8.蜡笔小新语录精选
10.蜡笔小新泡妞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