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案(鲁人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石桥中学  霰华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 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方法指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3.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4.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教学构想: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彭端淑激励子侄辈的一篇文章,也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这是因为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但这些道理都需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开始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诵读,自我感悟。且本文的翻译较难,所以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意译即可。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相关导入:

同学们,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肯努力,肯奋斗,不管什么事都会成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的。

二,口述本节课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

2. 了解课文大意,熟读背诵全文。

三,介绍作家作品:

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家。知识广博,工诗能文。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四,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也可听录音)

需注意读音的字:逮 dai (四声) 怠dai (四声) 卒 zu ( 二声) 蜀 shu (三声) 钵 bo (一声) 语 yu (四声)  恃shi(四声)迄 qi (四声) 屏bing(三声)

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顿:

1.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 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

4.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5.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六,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世上的事,难说有难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学习也是这样。

从前在四川边境有贫富两个和尚。。。。。。

单有聪明,而不努力,这是自己毁了自己;不够聪明,但能勤奋努力,定能学有所成。

七,阅读背诵:

多种形式,充分阅读。齐读;点名读;分组读;自由背诵。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上节课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 能够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2,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学生自主翻译全文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

实词: 为--做、求, 逮--及,赶得上, 怠--懒散, 迄--等到, 屏--摒, 常--常规, 语--对……说, 钵--和尚用的碗,  恃--凭借,  鄙--边境, 昏 -- 愚笨 

虚词:

亦--也  , 之--到……去  , 犹--仍然

无以:没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词用,无义 

重点句子: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易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易矣。

(2)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3)子何恃而往?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交流自主翻译。

4.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第三课时

一, 点名提问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导入新课。

二,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 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确本文主旨。

2. 学习本文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三, 分析文章:

1, 细解第一自然段

学生默写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提出论点的?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在文章的开头,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

开头先写“天下事”,因为“人之为学”是“天下事”的一种,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过渡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用两个设问,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更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对比鲜明,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道理阐发的更为深刻。 

2, 齐背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作者提出论点后,没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更强调了“为学”的重要。这一段还是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3, 点名复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二僧居蜀边境,交通闭塞,路途遥远,到南海,有很大困难,贫富二僧面对同样的难题,所恃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僧告诉富僧想去南海,富者表现出极大的怀疑,贫和尚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字表现出贫和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富和尚却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没有大胆实践的勇气。

贫僧仅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从对比中我们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靠恒心、毅力最终也能获得成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4, 背诵第四段,把握主旨。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反问句点明了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要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5, 课文分析完了,下面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天下事有没有难易之分?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事当然有难易之分,作者所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论证的,意在鼓励人们立志求学,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坚持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学生σ欢ɑ峄竦贸晒Α?nbsp;

 学生感受,不必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为学》教案(鲁人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2.七年级《比较》教案西师版

3.鲁迅《社戏》教案

4.北师版保修教案

5.《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6.鲁迅祝福的教案

7.祝福鲁迅教案

8.鲁迅《祝福》的教案

9.鲁迅的《祝福》教案

10.岳麓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