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5-1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雨果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2、理清文中各类人物在此事中的表现,从而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及作品的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美与丑的看台”,如何认识真正的美与丑。

教具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观看了电影《巴黎圣母院》,知道主人公是外形丑陋、内心纯真善良,被评为“愚人王”的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纯洁、天真善良,“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的副主教?(克洛德)文学经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来,必然加入编者自己的理解。“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让我们来领略文学给我们所带来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生平及背景

1、作者: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背景:

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三、课文节选部分精读

1.观赏影片,理清情节

2.分析讨论情节结构

全书十一卷六十一章。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这些观众……”到“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

作者对刑台进行了工笔的描绘。它既展示了后面情节展开的环境,也是一幅社会风俗画的描绘,同时写出那些“傻瓜们”--围观群众的无聊和庸俗。

第二部分(“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群众终于大笑起来,小孩子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

伽西莫多近乎麻木地被捆绑到刑场上,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内心思想一定在激烈地活动着: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有罪的,理应受到这样的惩罚;他也可能觉得自己是受指使的,罪并不在他,但那个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

迎接他的是人们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笑他丑陋。大人在笑,孩子们也在笑;男人在笑,女人们也在笑。

第三部分(“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伽西莫多接受笞刑。

小说比较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行刑的全过程。既描写了沙特雷法庭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多尔得许施行笞刑的具体行为,又描写了伽西莫多受刑时痛苦、“蠢笨”的表情。

第四部分(“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到“向他投石子”):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

这一部分集中写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厌恶,尤其是妇女们对他的憎恨,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具体的描写。妇女们为什么最憎恨伽西莫多呢?自然是由于他的丑陋,但又不仅仅如此,作者是通过这些妇女的行为更有力地表现“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和缺少应有的善良。

第五部分(“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

在施刑人的鞭子下一直忍耐的伽西莫多,在雨点般的侮辱性的语句以及诅咒、嘲笑、叫骂和石子之中,终于被激怒了。可是他至多只能“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而得到的是“更加厉害起来”的“嘲骂和叫喊”。于是他就只能把愤怒、憎恨、失望表现在脸上和眼光之中。

他曾经看到过希望:在他的养父、神甫克洛德孚罗洛骑着骡子向他走来的时候。可是当神甫看到受刑的是伽西莫多的时候,“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伽西莫多只能继续忍受人们的折磨。

第六部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到“好极了,好极了! ”):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

这是全文最重要的一个场面,也是最感人的一个场面。

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伽西莫多乞求人们给他水喝,可是回应他的仍然是侮辱和嘲笑。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可见他已经是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可是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遭到更严重的侮辱:有人把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有人把破瓦罐扔到他的胸脯上,连一个老妇人也向他扔了一块瓦片。

这时候出现了最震撼人的一幕: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小说始终对照着写两个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爱斯梅拉达走上前来,送水给喝,可是伽西莫多却想把刑台打个粉碎;爱斯梅拉达把水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伽西莫多流出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这是自责和感激的泪水);喝完水,伽西莫多想吻一吻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小手,爱斯梅拉达却惊恐地把手缩了回去。

四、作业:

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积累文学常识,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人物形象分析;

2.了解小说描写中的对比手法。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文本研习

讨论分析:为什么一滴眼泪可以换来一滴水?

1.归纳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描写

小说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组组构成对比的人物形象。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唆使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让伽西莫多承担罪名;伽西莫多受刑,他却漠不关心。伽西莫多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受副主教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甘愿承担罪名;爱斯梅拉达给他水喝,他充满自责,心存感激。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两个人物,都心地仁慈,富有人情味,但一个美丽无比,一个极其丑陋。爱斯梅拉达与副主教也形成对比:克洛德邪恶,冷酷;爱斯梅拉达善良,富有同情心。克洛德唆使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受刑,他漠不关心;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拦路劫持,却不计前仇,在众人羞辱伽西莫多的情况下,给他喂水。爱斯梅拉达的行为还和群众的态度形成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和要水喝时,群众都无情地羞辱他,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小说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2.结构特点: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总体上就是一个大的场面描写。在这个大场面中,又有许多小的场面。在这些场面中,始终贯穿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伽西莫多受刑的经过和表现,一是围观群众的表现和态度,一是作者的议论。开始部分写了施刑者的行为,中间穿插了神甫的出现,最后又描写了爱斯梅拉达送水的场景。结构安排纵横交错,严谨而舒展。

3.讨论:小说中对人性美的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

重点分析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伽西莫多(63-67小节)的情节。

⑴爱斯梅拉达“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她既然那么害怕伽西莫多,为什么又送水给他喝呢?

⑵说说对“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一句意思的理解。

⑶“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这样写合理吗?

小结:小说不仅把外在美内在美统一的爱斯梅拉达与外表丑陋而内心美的伽西莫多进行对照描写,也对照着写群众的表现:起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又为这一动人的情景而欢呼。那么这到底是欢呼还是起哄呢?从“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观众也都被感动了”等描述可以肯定,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起哄。那么这样的描写是否和前面群众一贯的态度相矛盾呢?在前文中,作者充分地表现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蠢和缺乏怜悯同情之心,并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中世纪的人民”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写爱斯梅拉达给仇人喂水,写民众为之欢呼,正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

三、对话交流:

1、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

研讨思路: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

可结合全书深入全面地分析。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恶的标本。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2、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

研讨思路:联系相关背景,具体国情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体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启蒙的中国社会中的特有现象。相对来说,文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3、课文中对人物的对比描写有哪些?

研讨思路:从两方面着手--人物的自身内外以及人物之间的对比。

参考答案: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观刑群众--爱斯梅拉达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换一换》教案

2.绘本换一换活动教案

3.高二语文必修3诸子喻山水教案

4.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5.《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6.高二语文《师说》教案

7.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8.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9.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10.春晓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