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孟子严密的思辩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课前预习:
1、运用工具书,查阅字音、词义,疏理文章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对字音、词义、文本内容产生的疑难之处做记号,准备课上质疑。
教学步骤: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尽管“和平”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但自古而今,战争始终存在。根据你们对军事战争的认知,说一说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有什么不同?
(现代战争主要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尖端的军事技术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条件;而古代战争主要是人力的较量,作战人数、武器装备、自然环境等都是直接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你认为古代战争中,影响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出现争论,教师不必给予结论性评价)我们来看看孟子对此是怎样的观点。
二、疏通文义
1、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教师在引导点拨中,提示学生掌握“城、郭、环、池、委、去、域、之、至、有”等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非不……”的句式特点。学生可能会提出文中“得道”该怎样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只做字面意思的解答,并以此设置悬念:“道”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孟子一生所坚持的思想主张都浓缩在这个字中,等一会儿我们将作专门讨论。)
2、学生口译文章大意,教师点拨。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
1、教师设问:文中提及了几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失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找到答案。
2、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之后自由讨论。
(这里“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点拨,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章最后一段第一句话,由其言下之意思考“得道”的具体内涵,从而理清“人和”与“得道”的关系。参考答案:1、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地利--有利的物质条件,如城、池、兵革、米粟等;人和--众人拥有的士气、斗志,万众一心的精神状况,众志成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等;得道--得到仁义,施行仁政,施恩于民;失道--失掉仁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 2、孟子在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揭示了前三者的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结、众志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层层垫高,最终强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因素。揭示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孟子又对“怎样才能做到人和?”这个问题进行追根究底,最终归因为“得道”二字,从而总结了人心向背对战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观点。这样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严密,条理清晰。)
四、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之后,请你就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此问意在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认知、生活积累等,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五、熟读巩固
指导学生通过个读、组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边读边回味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边读边有意记忆背诵。(如课堂时间不够,这一环节可作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9.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春晓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