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与感悟自然美的能力;2、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想象、联想等表达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说起“西部”,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驼铃;会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起遥远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西部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神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西地平线上》向我们展示了西部的另一种“世间的大美” “雄伟的风景”。
二、 作者简介
高建群,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西部》、《胡马北风大漠传》等重要作品。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三、 初读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
诳语() 垭口() 安谧() 攫取() 倚托() 抵达() 雾霭() 泥淖()
湖泊() 混沌() 瘴气() 瞅着() 眼眶() 惊骇() 阴霾() 土坯()
2、 找出文章的“文眼”,说说有何作用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总领全文。
3、 文章写了哪三个地点的不同落日
定西高原 罗布淖尔荒原 阿勒泰草原
四、 再读课文
仔细阅读描写三次落日的相关段落,完成下面表格
地点 反应 联想 特点
定西高原 惊呆了 左公柳 壮烈奔放
罗布淖尔荒原 掉下泪水 罗曼罗兰 崇高庄严
阿勒泰草原 惊骇 匈奴民族 成吉思汗 历史沧桑
五、 问题讨论
1、 作者三次看落日,分别联想到左公柳、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与文章有什么联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时,也要注意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是因为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传承内心世界的桥梁。
2、 每个人都见过落日,但像作者这样如此感动震撼的却很少;每个人都会描写落日,但像作者这样把一自然景观描绘得如此扣人心弦、撞击心灵的更少。为什么高建群能够做到?这个谜底,未知数的解究竟是什么?
答案引导:语言分析 情感体验 表达方式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补充)
六、结束语
作者曾经说过体验生活就是体验生命。作者对西地平线上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片土地,就像钟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在他的眼里,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所有景物中,最难忘的还是落日,将这份难忘诉诸笔端,带给我们。我们应该像高建群那样,面对朝夕相处的大自然,不仅是用我们的明眸,更要带上一颗体验的心,让我们从自然汲取生命的养分。
七、 课后作业
a) 思考书后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
b) 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西地平线上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4.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