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枝香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主旨)
上片写景。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自然景观。“似练”、“如簇”,很简括,也非常形象。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写动景。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写。“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残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象的氛围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悲恨相续”相呼应。“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彩舟”接“征帆去棹”。“星河”,指长江,“鹭起”,由长江中的白鹭洲联想到白鹭鸟,着一“起”字,灵气盎然。“画图难足”,对当前所见之景作总的概括和赞美。
下片怀古,抒发感慨。“念往昔、繁华竞逐。”总领下片词意。“繁华竞逐”把六朝的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是“繁华竞逐”而亡国的一个典型事例,举其典型,概括其他。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意思是说,隋军大将韩擒虎已经攻到了陈朝的国都(即作者现在所登临的金陵)的城门之外,而陈朝的皇帝陈叔宝还和他的宠妃张丽华在寻欢作乐。这是诗人的典型化了的艺术语言。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实际情形是,陈、张躲藏在井里,隋军攻人后,才把他们从井里拉上来俘虏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杜牧的诗句,更为真实。词人当然也深明此理,所以依然以之入词。“悲恨相续”,极有概括力,说明像陈朝这样的事例是前后相继发生的,并非个别特例。以下对吊古者的批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的历史教训应是非常深刻的,但是自唐朝以来,人们来此登高吊古,仅仅是“漫嗟荣辱”而已。这样的空叹兴亡,在作者看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有价值的是要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如果不吸取教训,那只能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词人看来,六朝之所以“悲恨相续”,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鉴之”。那么现在朝廷的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清醒了呢?词人说,没有。“六朝旧事”五句,都是说这个问题。六朝旧事已经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可叹的是他们的历史教训,至今还没有引起当朝者应有的警惕。“但寒烟衰草凝绿”,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最后化用杜牧《泊秦淮》诗的成旬,情景与小杜诗大体相近,而用意更为深刻警策,且极具含蓄美。“至今”、“时时”,绝不是为了词律的需要而添加上去的闲笔,而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宋朝从真宗到仁宗、英宗时期,都是沉醉于表面的承平而过度挥霍,宫廷开支之大,皇帝赏赐之滥,冗官冗员之多,都是空前的。君臣们花天酒地,鱼山肉海,坐食山空,国库枯竭,危机时露。词人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上神宗皇帝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都有所记述。这些弊端,正是他要变法的重要原因所在。在词人看来,如再不醒悟,必然重蹈六朝的覆辙。
3.鉴赏要点:立意高远。作者不是沿袭传统的登临怀古,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目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见。但是词中的议论全都是用史实说话,用形象说话,毫无说教之失。这首先是词,是艺术作品,毕竟有别于政治论文,因作者能融政治识见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寓政治批判于所叙写的史实之中,读来很有浑成之感。
善于用典。如,“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千里澄江似练”,融化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静如练”;“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将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略作变通,新意丰厚。每处援引前人成句,都能浑成妥帖,都融进了词人自己丰富的新意,犹如经过了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移位或加减。
二、念奴娇 登多景楼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亮(1143一1194),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想出入于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在他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擅长政论文,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写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主旨)
开头两句,直接进入议论。登楼四望,不觉百感丛生,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此意”,即“恢复意”,总摄全文,全词都是围绕这个主旨展开。与此相关的,还有对南北形势和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接下二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错误主张的批判。“鬼设神施”,极言其险要。然而这样的险要江山,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将它看作进取的凭借,反而错误地认为是天设的南疆北界。这是对当时的当权者的尖锐批判。“一水”三句,指出这样的地理条件,进可攻退可守,正是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可惜当朝者,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胆略。接着借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来揭露南宋统治者苟安的思想实质是“只成门户私计”。原来他们媚敌主和,都是因为考虑到统治集团中少数人的利益。词锋犀利,鞭辟人里。
过片三句,借对六朝王谢诸人只知洒所谓英雄之泪,却没有抗敌的实际行动的批判,讽刺南宋统治集团中某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词,而没有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辛辣尖刻。下接“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进一步批判。他们以为凭着长江天险就可以长保偏安,根本不管中原地区广大民众在侵略者的统治压迫下的苦难。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正面申明作者的“登临意”。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左顾右盼,应当像当年祖逖那样,中流起誓,收复中原。词锋犀利,意气风发,充分体现了词人豪迈的襟怀和气度。
结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阐明必胜的信心。作者认为,南方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将才,完全有条件战胜北方敌人,应该具有当年谢安那样的胆略和信心,不必顾虑重重。
3.鉴赏要点:领会词中雄辩的议论特色。词中将慷慨纵横的论辩融会于热血激荡的诗情之中,诗情与政论熔为一炉。这是政论的形象化,是形象化的政论。既有鲜明的战斗性,又有强烈的感染力。
4.相关资料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卓越不凡的观点和坚定的爱国立场。他坚决要求恢复中原,并指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的胜利前景。向来写怀古词总不免夹杂一些抚今追昔的伤感成分,而这是一个例外。他批判了东晋士大夫悲观、失望的情绪,重申祖逖的中流誓师、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积极豪迈的精神,在南宋词人中是不多见的。
[登临词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4.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