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做阅读理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文意。怎样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而正确的理解文意,把握中心思想?注意三点:
1、 目是文章的眼睛,务必看清题目。
以2005年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为例:《新年话惜时》、《水性江南》、《清凉世界五台山》、《说“宽容”》……题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 采用压缩法去阅读,尽量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以《新念话惜时》为例,第4段。(北京市05年中考题)
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很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的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只要找到本段的中心句“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就能够很快依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理清本段头绪:以中心句为论点,正面讲道理、正面举例,作出结论“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
3、 文章的点睛之笔往往蕴含在首尾两段中,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务必注意首尾两段。例如《水性江南》(南京市05年中考题)
(首段)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
(尾段)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很明显,首段点明游江南的时间,引出下文。尾段总结全文:刚柔相济是江南总特征。文章分别写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如此一分析,全文一目了然。
二、 回答问题时务必看清题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切勿答非所问。
包括以下三点:
1、 知识点掌握务必要牢固。像“举例子”与“举例论证”就是分别属于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两个不同的概念,阅读时要先辨清文体再答题。又如,“文章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是阅读题中常见的问题。要把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常用的有对比、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不要相互混淆。
2、 回答问题时务必联系文章主题,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围绕中心去答题。
例如《那一束伴地莲》,写儿时家境贫困,父亲远在异地,母亲背着生病的我在有积雪的月夜里寻找一种叫做伴地莲的野草作为药材为我治病。文中写道: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为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的甘甜。”
其中一道题是:“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的甘甜’”?这里有两层意思(1)喝了苦药后吃的。(2)里面融进了深深的母爱。其中第(2)条极是考虑了文章“感激母亲,难忘母爱”这一中心。如果忽略了文章这一中心,则容易答成: 这种山芋糊作者以后再也喝不到了。
3、 有些问题是针对某一段落设计的,回答问题时,重点去着眼某一段落。
根据文章中某句话涉及的问题,一般说来答案就在此句的上下文。例如《万园之园--圆明园》(北京05年中考题)
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其中一道题是: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观察本段中这句话的次句话就能找到答案: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三、 答题还要注意:
1、看清题目要求比如“概括”、“简述”。“概括”就要注意答题组织语言的凝炼性、概括性。2、根据分值去考虑得分点。分清问题中有几个要点,答完整、作全面。一般而言,涉及到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的问题,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对于鉴赏题,可以从语言、内容、结构等角度去分析。这里不再多举例。
请同学们运用以上方法,仔细阅读下面的语段,并考虑正确的答题方法。
深信黄山天下奇
(1) 很早就已闻黄山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潇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2) 今年二月,我来到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青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达通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物上的差异,只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的帷幔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3) 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合会争先奔到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石屏”,遥望莲花峰,它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天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团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乐趣。
(4) 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的松不像一般的松那样生长在泥土了,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他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文殊洞上,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旁边又有一株古松伸出一枝。作送客状,他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像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树木就是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5) 黄山的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他妙在非海,而却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激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弥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境界,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设题:
1、用一个字概括本文所描写的黄山景色的特点则是 字。黄山景物又各有特点,黄山的石 ,黄山的松 ,黄山的云海 (用文中原词)
2、请从文中第(1)段中找出与第(3)、(4)、(5)段相应的语句。
与第(3)段相应的语句是
与第(4)段相应的语句是
与第(5)段相应的语句是
3、文章第(4)段写黄山的松,黄山松“奇”在何处?
4、文章第(5)段作者从那两个方面具体描绘黄山云海神奇的特点的?
5、文章写到黄山的特点是“奇”,黄山松的特点也是“奇”,这两个“奇”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6、简述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
7、本文第一段引用郭沫若的佳句有何作用?
答案:
1、 奇;巧;奇;神奇。
2、 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浩瀚无边的云海。
3、 (1)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他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2)黄山的松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当山风吹过,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4、 (1)妙在非海,而却又似海(2)千变万化,飘忽不定。
5、 不一样;黄山的“奇”包括松、石、云海在内的所有景物特点,与黄山松的特点是整体与局部关系。
6、 总分结构。文章先总写黄山特点是“奇”,接着分别写黄山的“石”、“松”、“云海”的各自特点。照应第一段内容,结构严谨。
7、 (1)总括黄山景物特点,点题。(2)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写。
[阅读分析题答题技巧(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5.对比诗歌答题技巧
7.短文阅读答题方法
10.诗歌比较鉴赏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