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古炉中学
顶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它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两个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在古诗文中使用甚多,现代文中也被广泛使用。下面以中学课本中的例句为例,对“顶真”的作用作一番浅析。
使句子承接紧密,流丽婉转
《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句。再看《木兰诗》中第四、五自然段的过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归”字上承下接,从木兰从军作战生活,自然过渡到立功归来,朝见天子,天子于厅堂之上接见她。两副时空上相隔久远的场景的切换,功归“归”字,给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之感,实乃妙笔生花。另外此诗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两句也均使用了顶真。前者使文句表达自由流畅,富有节奏;后者表现了木兰心切,更突出了火伴的惊奇,使喜剧色彩更加浓厚,推动情节走向高潮。岑参的《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两个“去”字不仅写出了送友至轮台东门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一直望着友人渐行渐远的惆怅,给人一种深茫而寂寥的视觉印象,余韵悠悠,荡气回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开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里连用两个“茅”字,写茅草因风而起,再写飘落何处,交代的清清楚楚,也使上下句结构严密紧凑,气势浑然,同时把作者那种无助的眼神和凄苦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文势充沛,语气贯通
《愚公移山》中,愚公驳斥智叟时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句话中,“子”“孙”两字,反复出现,读来趣味横生,语气充沛,表现了愚公具有发展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心,使其驳斥的理由显得气势宏大。又例如《桃花源记》前两段:“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处“林”与“山”字的连用,使前后两自然段紧密衔接,且语句流丽,音韵和谐,富于节奏,极富诗情画意之美,让人读后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把顶真可以说运用到了及至。“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里连用四个顶真的手法,写作者在游西山前的一连串宴游的具体活动。因是罪人,故有闲暇;内心忧闷,故需排遣。无任何目的,散漫放任,苦中作乐。这都是反映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为下文描写游西山作铺垫。此处顶真连用,使文势充沛,上下文语气贯通,使文章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并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印象。此外,在现代文中,也有使用顶真手法的,如素素的《夏天也是好天气》:“让你冲动的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的无聊,无聊的死不瞑目。”这里也运用了一连串顶真手法,用看似矛盾的语言,写出了炎热带给人的心理反映,语意连贯,富有节奏,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顶真虽在表现形式上“针锋相对”,但在表达内容上能使句意紧凑,,使文章气势浑然。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顶真修辞,在写作时,也能恰当的运用顶真,使自己的文章更精彩。
[頂真淺析(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2.高中心情随笔赏析
7.真画师文言文翻译
10.教师节感恩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