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高级阶段。积极的思维状态,对于人们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思维的解放,就会带来观点的碰撞,而观点的碰撞就会闪烁耀眼的火光,使思维的能力得到提升”。
时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管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严重禁锢学生积极思维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普遍呈现着一种由教师支配学生思维的典型的“问答仪式”。并未使学生的思维彻底解放开来。于是产生了陕隘的人本主义。因此,建立一种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环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 走出积极思维状态的误区。
众所周知,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而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将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对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也相差甚远。
其一,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是完全被动的。教师先钻研了教材,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的举手回答。学生被指名回答时,教师有时还连续地补充追问,学生仓促地回答。而对于学生的回答自己却不置可否。随后照本宣科地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以致学生像一头瞎了眼的牛,被牵着鼻子走;又像一只被打昏了的犬瞎碰乱撞。
这种“问答式”教学,表面上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虽然徉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此时,教师的思维凌驾于学生思维之上,学生思维被教师思维所支配,极大地扼制了学生独立自由的思维空间。教师成了教学活动中的霸权主义者,学生成了积极思维的陕隘主义者。教师也就无法打开学生积极思维的大门。只能为学生打开了积极思维的半扇窗户。
其二,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教师重在创设学生发问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思维的激情,积极探索,到教材中求解。
人们常以“教师像蜡烛”的比喻来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教师像蜡烛”作为一种教育的精神值得提倡;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却不值得称道。教师应该是火源,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炬”。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我激活你的思维,你产生自己的思想,你是你自己的,你是独立、自由的”。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彻底摆脱“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要激活学生思维的激情,营造积极思维环境。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塑造学生的灵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点燃”,最起码要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燃烧”。否则,纵然教师“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只是无价值的牺牲。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必须走出禁锢学生积极思维的误区。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思维真正独立、自由的新型环境。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二、 保护突破思维定势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一道很灵活的语文试题,要求学生以时间为主语造出两个比喻句。有一学生回答:“时间如航船,载着我们走向胜利的地方”。多么积极的人生观啊!该生得了满分。而另一学生的回答是:“时间就象一列列车,载着我们经过无数人生小站,最后抵达死亡。” 瞧瞧这学生人生观多么暗淡,便得了个零分。对此,我心头涌上一层困惑。“这个世界本来是非常复杂的,1000个人心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应世界的方式”,难道人生观的乐观与否都和学生语文水平高低是直接挂勾的吗?
有一道半命题作文练习,“天空是 的”。学生填的是:“灰色”的,结果不但没有获得丝毫的鼓励,反而遭到奚落,被扣了2分。老师说答案只能填“蔚蓝”的,殊不知,老师的良苦用心,却扼杀了学生最保贵的思想。其实,从客观上讲,早、晚、阴晴的天气天空有着不同的色彩;就主观讲,每个人心灵的天空因思想感情不同而有不同的色彩。为什么天空不可以是灰色的,抑或是黑色的呢?老师讲的内容虽然有道理,但一旦成为学生思维过程的障碍和桎梏,其思维状态即从高潮走向低谷,反之,学生思维状态将是活跃无比、灿烂无比。
我们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然而,为了整齐划一,教学中不知有多少思维的嫩芽不管你有多嫩多绿都在“园丁”无形的铁剪下丧生,不知剪辑了多少人生的悲剧。容不得独立、容不得自由、容不得思维突破,于是学生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是束缚、是羁绊、是闭塞。难道这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所作所为吗?
因此,教师要保护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创造性思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这是营造积极思维状态的关键。有一个作文练习《记一次球赛》,有个学生的作文就一句话:“今天下雨,球赛暂停。”还有一个作文练习《小议懒惰》,有个学生写了标题后,就空了两页,老师翻到第三页才看到五个字:“这就是懒惰”,这些都显示出思维开放、灵活、富于思想、个性和创造。尽管摆在面前的结果不尽人意,但是教师应该特别赏识这种突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思维。否则,一棍子打死,扼杀了创新思维的嫩芽,给创新思维的生命予沉重的打击,于是思维封闭、压抑、低落……。如此教学,学生思维状态怎么能积极起来呢?我想,这些作文总比那些陈词滥调、瞎编滥抄、假话套话的作文要好一百倍,理应得到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
其实,像上述学生作文那样,只有一句话的作品比比皆是,比如世界最短的小说:“上帝呀!圣母快生小孩了”;25个字的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顾城的诗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若出现在我们学生的作文本上或试卷上会不会被贬斥为标新立异,莫名其妙,作文不认真的行列呢?为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保护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学生的思维生命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 建构积极思维状态的新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积极的思考、探索的状态。教师不仅要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激荡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过程中,采用边读边想的方式,让文中所绘之景唤起脑海中的形象,融入文中所绘所抒的情景之中,然后将脑海里的画面用自己手中的彩笔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来。同时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作简单的勾画。完成之后,学生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要有太阳,有的说山没那么高,有的说水底要画倒映,有的说湖边要画柳树……,整个课堂活跃无比,学生的思维状态一浪高于一浪。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营造了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在平静中奔突!沸腾!翻飞!升华!……
曾有一位教师上《田忌赛马》一课就做得好。他先让学生根据题目提问,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田忌与谁赛马?田忌为什么要赛马?在什么时间、地点赛马?怎样赛马?结果怎样?学生阅读课文后能够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有的学生又产生了疑惑:田忌他们怎么知道齐威王出的马就是上等、中等、下等的呢?如果齐威王硬要叫田忌他们先出马,又会怎样呢?孙膑凭什么肯定田忌的上等马能战胜齐威王的中等马的?学生提出了这三个尖锐、深刻、有水平的问题--这种学生带着教材走进教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探讨。学生的思维状态是积极的、独立的、自由的。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智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自学了教材、发现了问题、产生了疑点。有了理解的障碍和自己的想法,于是带着教材去向教师请教。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而不是教师提出的。俗话说:“学贵有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是智慧的体现,人们已知的是圆圈内的东西,知道的东西越多,圆圈就越大;圆圈越大,触及到末知领域也就越大。提的问题就越多,越深刻。提问也是积极的思维状态。解答问题需要积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提出问题也需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问题是已有知识经验撞击末知领域形成的暂时的障碍,解答问题就是疏通障碍。”二者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答案是思考的成果。提问还是思考的成果。问题也积极思考的结晶,不思便不会问。
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很被动,学生的思维总是在教师的支配下进行,这种半独立、半自由的思维导致了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或者说不能算作完整的人。这样教师就成了陕隘的人本主义者。学生进入课堂是问号,走出课堂时是句号。问号是前进的一面旗帜,学生在问的引导下前进、发展。“句号”是脚下的“陷井”,学生坠入其中,自我陶醉,自以为是,看不到发展方向,原地打圈,停止不前。因此,教师应把提问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之火不停地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
实践证明,建立学生带着教材走进教师的新型课堂环境,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营造积极思维状态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利,学生的思维才能在闪烁中沸腾,在沸腾中升华,在升华中创造。
作者邮箱: pengyezksina@.com
[没有"?"思维是一潭死水(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2.死水的读后感
7.死水闻一多读后感
9.日月潭教学课件
10.小石潭记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