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与广东版《语文(必修4)》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为《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配有《参考译文》。笔者在参阅时,觉得有几个地方没有译好,在此提出个人意见,向大家讨教。
一. 且在邦域之中矣
《参考译文》将“且在邦域之中矣”译为:“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
这个译文让人奇怪:既然人家把国家建到我们国内来了,难道还不应该“伐”吗?
这句话是孔子认为“颛臾不必伐”的理由,孔子的意思是,人家已经依附于你了,你没有必要去攻打它了。如果说“鲁国最初被封时的疆土”里没有颛顼,那就说明颛顼是后来从鲁国分离出来的。而如果说颛臾是从鲁分离出来的,那么,攻打它(不让它独立)的理由不是反而很充分了吗?因此,颛臾应该是后附在鲁国境内的,不应该说它“早在……”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颛臾,是鲁国的附庸国,是因为小弱而依附于鲁,而不应该是鲁国分离出来的小国。因此这句话直译即可:况且它已经依附于鲁。或者:况且它已经在我们的国境线之内了。
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参考译文》: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还要那个辅助他的人干什么呢?
译文将“危”理解为“危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后面的“将要摔倒”算不算危险?
如果“颠”不算危险,那么,“危”究竟是指什么样的情形呢?我以为这样理解不好。还不如把“危”理解为“将要摔倒”,将“颠”理解为“摔倒了”。孔子在这里只是打个比方,喻体是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即“相”),“相”的职责就是帮助盲人行走。那么,盲人将要摔倒的时候,“相”就应该去搀扶他,使他免于摔跤;盲人如果已经摔倒,那就应该去把他扶起来。
句中的“而”译文中没有落实。对于这个“而”字,有两种理解,一是作“却”解,转折连词;一是作“如果”解,假设连词。两种理解都通。但比较而言,作假设连词更好,因为后文的“则”是应该作“那么”理解的,全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前文自然就要有一个和它相对应的假设连词。如果将“而”理解为“却”,那么在翻译全句时,还得在前一分句添加一个假设连词。因此,不如直接将“而”理解为假设连词。这样,原句可译为:(譬如盲人)要摔倒的时候如果不去搀扶他,摔倒以后如果不去把他扶起来,那么,还要那个辅助他的人干什么呢?
三. 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地很近。
这个译文的问题出在关联词语上。将“城墙既然坚牢”改为“不仅城墙既然坚牢”即可。
四.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现今不把它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译文中对“今”的理解不到位。这个“今”应该作假设连词来看,译为“现在如果”或者“如果现在”。这种用法的“今”很多:
1、“今王鼓乐于此……何以能鼓乐也?” 《孟子》
2、“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孟子》
作者邮箱: syxheiwei@21cn.com
[《〈季氏将伐颛臾〉参考译文》寻疵(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2.吹毛求疵的同义词
4.马说原文及译文
6.匆匆那年陈寻语录
7.寻石记的阅读答案
8.经典散文:寻秋
10.《赵普》原文及译文